home
search
病名復發性口瘡
別名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口腔潰瘍、復發性阿弗他口炎、ROU、RAU、RAS
【概述】

復發性口瘡是口腔粘膜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普通感冒、消化不良、精神緊張、鬱悶不樂等情況均能偶然發生,好發於唇、頰、舌緣等,在粘膜的任何部位均能出現,但在角化完全的附著齦、硬齶則少見。年齡不拘,發病年齡估計在10~20歲之間,女性較多。一年四季均能發生,潰瘍有自限性,能在10天左右自愈。若口瘡經常發生或此起彼伏稱復發性口瘡。其病損呈潰瘍性損害,潰瘍具有週期性、復發性及自限性等特點。

【病因學】

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為多因素所致,如可能與α-溶血性L型鏈球菌感染,消化系統疾病,精神因素,內分泌紊亂,缺鐵、鋅、葉酸、維生素B12等物質,遺傳因素,局部損傷等因素有關。還有人認為與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功能低下有關。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改變】

為非特異性炎症。初期出現嚴重的血管及炎性反應,形成潰瘍後,其表面有纖維素性假膜覆蓋,下方有少量壞死組織。固有層有大量炎症細胞浸潤,膠原纖維可水腫、玻璃樣變或斷裂消失。腺周口瘡的病變與以上基本變化相同,但範圍大而深,且唾液腺腺泡破壞,腺管擴張,上皮增生。

【臨床表現】

 該病好發於20~45歲間的女性,男女之比約為2︰3。據有關資料統計,發病率不底於10%。多發生於口腔粘膜無角化或角化較差的區域,如唇內側、舌尖、舌緣、舌腹、頰、軟齶、前庭溝等處粘膜。

1.輕型口瘡  初起病變處敏感或出現針尖樣大小或稍大的充血區,短期內即形成直徑在2~4mm左右,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晰的淺小潰瘍。中心微凹陷,表面覆有一層淡黃色假膜,潰瘍周圍粘膜充血呈紅暈狀,其底捫之不硬。潰瘍數目一般為2~3個左右。潰瘍形成後有較劇烈的燒灼痛,尤以舌尖處明顯。在接觸有刺激性的食物時更甚。一般無全身症狀。

經7~10天左右潰瘍可逐漸自愈,不留瘢痕。但經長短不一的間歇期後又可復發。間歇期長者可達10~20年或更長;短者可為此起彼伏,終年不斷,病人甚為痛苦(圖1)。

圖1  輕型口瘡

2.疱疹樣口瘡  亦稱口炎型口瘡。此型除潰瘍小、數目多(可達20~30個)外,余與輕型口瘡表現相似。潰瘍散在,分佈廣泛,粘膜充血明顯。有劇烈疼痛及伴有頭痛、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圖2)。

圖2  疱疹樣口瘡

3.腺周口瘡  亦稱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或巨型口瘡,為各型中最嚴重的一型。潰瘍常單個發生,2個或2個以上者少見。好發於唇內側及口角區粘膜,亦可發生在舌齶弓、軟齶等部位。初起時潰瘍與輕型口瘡相同,但其直徑逐漸擴大至1~2cm,并向深層發展至粘膜腺。潰瘍為紫紅色或暗紅色,邊緣不規則,呈瓣狀隆起,中央凹陷,狀似「彈坑」。底不平、微硬、呈小結節狀。潰瘍周圍紅暈明顯。局部有劇烈疼痛及可伴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等全身症狀。病程常在月餘以上,長者可達1年。癒合遺留瘢痕,嚴重者可形成組織缺損或畸形(圖3)。

圖3  腺周口瘡

4. 白塞綜合徵  亦稱眼-口-生殖器三聯徵。本病是一種以反覆發作的口腔、皮膚、生殖器及眼部損害為基本臨床特徵的全身性疾病,還可波及關節、心血管及神經系統。

男性較女性發病多,在口、眼、生殖器處相繼或同時出現病損,有的僅在2個部位出現病損。病程可達數年或更長。口腔損害為輕型口瘡或疱疹樣口瘡表現,亦可發生腺周口瘡。眼部損害出現較晚,表現為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伴前房積膿、視網膜脈絡膜炎等,重者可致失明。生殖器處病變女性在大、小陰唇及陰道,男性在龜頭、陰莖或陰囊處出現數目不等的潰瘍。皮膚可表現為毛囊炎、結節性紅斑、痤瘡等,用無菌針頭刺入皮膚後的24~48小時內,常出現丘疹或膿疱。這是非特異性皮膚變態反應,有診斷價值。

【診斷】

1.輕型口瘡  好發於口腔粘膜角化差的部位,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數目不等,散在分佈,邊緣整齊,周圍有紅暈,感疼痛。有自限性及復發史。愈後不留瘢痕。

2.疱疹樣口瘡  潰瘍小且數目可多達20個以上,分佈較廣泛,無成簇及融合現象。患者有疼痛及伴有頭痛、低熱等全身症狀。愈後不留瘢痕。

3.腺周口瘡  好發於唇內側及口角區粘膜。潰瘍多單個發生,且大而深,呈「彈坑」狀,邊緣隆起,底不平微硬。病程長,愈後可留下瘢痕。

4. 白塞綜合徵  若已出現口、眼及生殖器、皮膚損害時,則應結合其他系統損害分折進行診斷。

【治療措施】

(一)局部治療  主要目的是消炎、止痛,促進潰瘍癒合。治療方法較多,根據病情選用:

1.含漱劑  0.25%金黴素溶液,1︰5000氯已定洗必泰溶液,1︰5000高錳酸鉀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等。

2.含片  杜米芬含片,溶菌酶含片,氯已定含片。

3.散劑  冰硼散,錫類散,青黛散,養陰生肌散,黃連散等是中醫傳統治療口腔潰瘍的主要藥。此外,複方倍他米松撒布亦有消炎、止痛、促進潰瘍愈合作用。

4.藥膜  其基質中含有抗生素及可的松等藥物。用時先將潰瘍處擦乾,剪下與病變面積大小相近的藥膜,貼於潰瘍上,有減輕疼痛,保護潰瘍面,促進癒合的作用。

5.止痛劑  有0.5~1%普魯卡因液,0.5~1%達克羅寧液,0.5~1%地卡因液,用時塗於潰瘍面上,連續2次,用於進食前暫時止痛。

6.燒灼法  適用於潰瘍數目少、面積小且間歇期長者。方法是先用2%地卡因表面麻醉後,隔濕,擦乾潰瘍面,用一面積小於潰瘍面的小棉球蘸上10%硝酸銀液或50%三氮醋酸酊或碘酚液,放於潰瘍面上,至表面發白為度。這些藥物可使潰瘍面上蛋白質沉澱而形成薄膜保護潰瘍面,促進癒合。操作時應注意藥液不能蘸得太多,不能燒灼鄰近健康組織。

7.局部封閉  適用於腺周口瘡。以2.5%醋酸潑尼龍混懸液0.5~1ml加入1%普魯卡因液1ml注射於潰瘍下部組織內,每週1~2次,共用2~4次。有加速潰瘍愈合作用。

8.激光治療  用氦氖激光照射,可使粘膜再生過程活躍,炎症反應下降,促進癒合。治療時,照射時間為30秒~5分鐘。一次照射不宜多於5個病損。

(二)全身治療  因病因尚不清楚,治療效果不夠理想。

1.免疫抑制劑  目前認為本病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近年來試用免疫抑制劑治療,部分病例有一定效果。若能經檢查確定為自身免疫性疾病,採用免疫抑制劑則有明顯療效。常用藥物為腎上腺皮質激素:潑尼松(強的松)5mg/片,地塞米松0.75mg/片,一日3~4次,每次1片。5天後病情控制則減量,每日減5~10mg。總療程為7~10天後停藥,如療程長,為防止感染擴散,應加用抗生素。對嚴重白塞綜合徵,可住院後給予氫化可的松100mg或地塞米松5mg和四環素1g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病情好轉後逐步減量。對有胃潰瘍、糖尿病、活動期肺結核的患者應禁用或慎用。

2.免疫調節劑和增加劑

(1)左旋咪唑:用於需增強細胞免疫作用者。成人一日3次,每次50mg,連服2日,停藥5日,2~3月為一療程。常見的副作用有頭痛、頭錯、疲乏、關節酸痛等,少數病例可發生粒細胞減少,在治療過程中應定期作血常規檢查。

(2)丙種球蛋白:適用於體液免疫功能減退者。在潰瘍急性期時肌內注射1支(3ml),必要時1周後可再注射3ml。不宜長期使用,因使用過多反造成人體免疫反應的抑制稱反饋抑制。

(3)轉移因子:可將免疫功能轉移給無免疫的機體,以恢復其免疫功能。適用於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者。1ml內含5×109白細胞提取物。注射於淋巴回流豐富的部位如腋下或腹股溝處之皮下。每次1ml,每週1~2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用一療程即可。

(4)維生素:維生素類藥物可維持正常的代謝功能,促進病損癒合。在潰瘍發作時給予維生素C 0.1~0.2g,一日3次,複合維生素B每次1片,一日3次。

(5)女性激素:女性發病與月經週期有關者可慎用雌激素。已烯雌酚0.1mg,每晚服1次,自月經後5天起連服20天。

(6)微量元素:有血清鋅含量降低者補鋅後病情有好轉,可用1%硫酸鋅糖漿,每次10ml,每日3次;或硫酸鋅片,每片0.1g,每次1片,一日3次。維酶素為核黃素衍生物,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及一些輔酶,對有胃腸道疾病者有一定效果,可促進潰瘍癒合,每次1g,一日3次,無副作用,可較長期服用。

(7)中醫辨證治療:陰虛火旺者,治宜滋陰清熱,加用六味地黃丸、一貫煎、甘露飲等方劑加減。脾胃伏火者,治宜清胃降火,如用清胃散、涼膈散等加減。亦可應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如複方丹參片等可改善病情。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