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頸動脈體瘤
【概述】

頸動脈體瘤較為罕見,1743年Von haller最早注意到頸動脈體認為是小腺。1891年Marchond報導頸動脈體瘤并手術治療,術後3日死亡。至1969年共報導500多例頸動脈體瘤。頸動脈體多半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有包膜,大小不定,直徑約3.5mm,富有血管和神經。供血由頸總動脈小支供給,神經來自頸交感神經節、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舌下神經。頸動脈體瘤肉眼觀察腫瘤為紅棕色,圓形或卵圓形,有分葉,外有包膜。細胞主要為多邊形,胞漿嗜伊紅染色,內含很多空泡和微粒體。好發於30~40歲,惡性變率為5~10%。

【臨床表現】

隨著腫瘤的生長及向不同方向擴展可發生不同的症狀。生長慢而小的腫瘤常無症狀,或有痛感、壓迫感。較大腫瘤壓迫神經可有暈厥感、聲嘶、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查體:腫瘤多為單側,位於頸動脈三角頸總動脈分叉處,胸乳肌的深面,無粘連。腫瘤圓形或卵圓形,血管豐富都可脹縮或有雜音、震顫。因腫瘤附於動脈故常可左右活動而不能上下移動。

【診斷】

頸動脈體瘤術前較難與其他良性腫瘤相鑒別,常依據輔助檢查及術中發現,術後病理診斷。頸動脈體瘤多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推壓腫塊動脈常一并移動。B超、CT可見頸動脈分叉處密度增高陰影。數字減影動脈造影可使動脈顯影,如瘤體有較大分支供血,腫塊可顯影。

【治療措施】

治療以手術為主,由於此瘤生長緩慢,手術危險性大,較小者可行隨訪觀察,但腫瘤增大,增國手術難度及死亡率。頸動脈體瘤對放療不敏感,雖使腫瘤縮小,但增加了惡變的可能性,且使手術時分離腫瘤困難。手術治療的主要問題是頸動脈損傷、出血及顱神經損傷。術前應考慮頸總動脈結紮的問題,進行患側頸總動脈間歇壓迫,增加腦的耐受性。選擇性血管造影可見有來自頸外動脈分支的和新生的血管分佈於腫瘤,用乙醇聚乙烯顆粒栓塞供應腫瘤的頸動脈分支,可減少術中出血。多數腫瘤可自頸總或頸內動脈上剝下,應結紮頸外動脈,盡量避免損傷Ⅸ、Ⅹ、Ⅺ、Ⅻ顱神經。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損傷可結紮或重建,頸總動脈結紮的死亡率為30~50%。

【鑑別】

應注意與頸動脈瘤、肋腺囊腫、淋巴瘤、神經纖維瘤等相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