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多發腦梗塞性精神障礙
別名多發梗塞性痴呆
【概述】

本病由於腦動脈硬化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特別是反覆發作的腦血管意外所致的痴呆綜合徵。腦外部動脈(頸動脈或錐基底動脈)硬化斑的微栓子或缺血引起大腦白質中心散在性多數小梗塞灶所致,因而稱為多發梗塞性痴呆。本病多在中老年起病,據上海的資料。約佔住院的精神病人的1%左右,男性略多於女性。病程多呈階梯式發展,常可伴有局限性神經系統體徵。

【病因學】

引起本病的根本原因是腦動脈硬化引起腦組織器質性改變所致。

【病理改變】

腦動脈硬化的程度可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別。以大腦中動脈及基底動脈較易硬化,小動脈和毛細管前小動脈管壁的增厚,彈力層斷更多裂。基底節尚可見有毛細血管玻璃樣變與纖維化等改變。腦部有瀰漫性和局限性萎縮,腦室擴大,顯微鏡檢查可見在額葉及白質中心有大小不等的梗塞小軟化灶,軟化灶周圍有膠質細胞增生,形成小囊或瘢痕及癲稀疏區。神經細胞變性及膠質細胞增生以血管周圍最為明顯,心及腎等臟器亦可見動脈硬化,其中以視網膜動脈硬化較為常見。

【臨床表現】

多數病人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症史,有的尚可有腦血管意外發作。早期病人訴述頭痛、頭暈、失眠或嗜睡、易疲乏、精神集中力降低,同時病人原有的個性特徵也變得更為突出,易於激動或精神過敏,逐漸出現近事記憶障礙,遠期記憶相當對完好,智能損害有時只涉及某些特定的、局限的認知功能,如計算、命名等困難。而一般推理、判斷可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仍保持完好,常能察覺自身的這些障礙而主動求醫或努力加以彌補,故有「網眼樣痴呆」之稱,病人的情緒不穩,激惹性增高,可因微不足道的誘因而引發哭泣或大笑,稱為情感失禁現象。偶爾可出現憂鬱、焦慮、猜疑及妄想等。晚期自控能力喪失,對個人生活不能自理,有時難以與阿爾采末病相區別。

急性起病者常在腦血管意外發作後出現,可呈現意識模糊狀態,伴有行為紊亂及幻覺幻想,發作過後出現人格及智能障礙。根據血管梗塞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神經系統體徵,如偏癱、眼球震顫、失認、失明、共濟失調及陽性錐體束徵等。

病程以跳躍性加劇和不完全緩解相交替的所謂階梯進程為特點。可長達數年甚至十年以上,死因以心、腎功能衰竭為多。

腦電圖常呈明顯異常,腦脊液檢查可有蛋白質輕度增高,腦血流圖檢查有血管彈性降低,阻力增大,血流量減少而緩慢。CT掃瞄可見低密度區及局限性腦室擴大,磁共振成像則可顯示腔隙梗塞灶。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有高血壓或腦動脈硬化并伴有卒中或腦供血不足史,有近事記憶障礙及情緒不穩表現,人格保持相對完整;病程具有階梯進展為特點,還可伴有局灶神經系統陽性體徵。

本病與阿爾采末病相鑒別可用Hachinski所提出的局部缺血性評份量表作為參考:

急性起病 2
波動性病程 2
人格相對保持完整 1
身體訴述 1
有高血壓或既往史 1
動脈硬化 1
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徵 2
局灶性神經系統症狀 2
階梯式惡化 1
夜間意識模糊 1
情緒低落 1
情感失禁 1
中風史 2

總分在7分以上者可診斷為動脈硬化性痴呆,4分以下者可診斷為阿爾采末病。

【治療措施】

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病,按內科對症處理。有急性缺血發作者,可注射丹參、川芎等注射液。符合指徵對象可作手術治療。為改善認知功能可服用腦復康(piracetam)、腦復新(pyritinol)及核糖核酸等。高壓氧治療及紫外光照充氧回血療法可使部分早期患者獲得一定療效。精神症狀較明顯時,可合用少量抗精神病藥如甲硫達嗪等治療。症狀一旦控制,即可停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