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抑鬱性神經症
別名depressive neurosis、心境惡劣障礙
【概述】

抑鬱性神經症(depressive neurosis)又稱心境惡劣障礙。指一種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症,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患者有治療要求,但無明顯的運動性抑制或精神病情症狀,生活不受嚴重影響。據全國12地區神經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本病的患病率為3.1%。據華西醫科大學精神科報告抑鬱性神經症患者占精神科門診患者的21.2%,占神經症的70.6%。對某縣醫院門診的調查報告占神經症的27.8%,提示本病患病率較高。女性多見。

【病因學】

1.心理社會因素 本病常由心理社會因素所誘發,如夫妻爭吵、離異、親人分別意外的傷殘、工作困難、人際關係緊張等,以及嚴重的軀體疾病等因素,使患者擔心、焦慮,以致發生抑鬱、苦悶、沮喪。在正常人經過疏導,此種壓抑的情緒歷時短暫即消失。但抑鬱性神經症患者抑鬱維持時間較久,尤其抑鬱人格障礙者更是如此。故抑鬱性神經症患者病程緩慢遷延。有性格障礙者,其特徵為情緒低落,寡言少語,喜歡沉思,精力不足,凡事均看得悲觀,回憶過去遣責自己,展望未來缺乏信心,面對現實困難重重。這些人明顯缺乏自信,有自睪感。

2.生物化學的改變 在抑鬱性神經症很少證明有生物化學的改變。如腦內去甲腎上腺素或5-羥色胺水平下降等。但由於抑鬱性神經症仍能為抗抑鬱治療而改善。故抗抑鬱劑治療抑鬱性神經症患者機理,也有待探討。

【臨床表現】

本病表現的抑鬱程序較輕,很少發展到嚴重程序,但患者描述卻生動具體。如患者常訴心情不暢,消沉,沮喪,看事物猶如戴著一副墨鏡一樣,周圍一片暗淡之感;對工作無興趣,無熱情,缺秒信心,對未來悲觀失望,常感精神不振、疲乏。有些患者有輕生念頭。這種抑鬱情緒隨著時間、地點生活會步同而有所改變,波動性大,但大部分時間是抑鬱。儘管如此,工作,學習和生活無明顯異常,故往往與環境保持良好接觸,人們常不認為是抑鬱症。

抑鬱症狀的同時可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痛、背痛、四肢痛等慢性疼痛症狀,常不能查出這些疼痛的原因。此外尚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胃部不適,腹瀉或便秘及失眠等。據華西醫科大學精神科統計約30%的病人伴不同程度的焦慮,12%的患者伴心煩易激惹。約有1/3以上的患者有自責傾向,3/4的患者感到生活無意義,對前途悲觀,少數患者曾萌生過自殺念頭。有些患者有疑病性感覺。但無明顯早醒,晝夜節律改變及體重減輕等生物學方面改變的症狀。

【診斷】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以持久的輕度至中度的抑鬱為主要臨床象伴有以下症狀中至少三項:

(1)興趣減退,但未喪失;

(2)對前途悲觀失望,但不絕望;

(3)自覺疲乏無力,或精神不振;

(4)自我評價下降但愿接受鼓勵和讚揚;

(5)不願主動與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愿接受同情與支持。

(6)有想死的念頭,但又顧慮重重;

(7)自覺病情嚴重難治,但又主動求治,希望能治好。

3.無下列各項症狀的任何一項:

(1)明顯的精神運動性抑制;

(2)早醒和症狀晝重夜輕;

(3)嚴重的內疚或自罪;

(4)持續食慾減退和明顯體重減輕(并非軀體疾病所致);

(5)不止一次的自殺未遂;

(6)生活不能自理;

(7)幻覺或妄想;

(8)自知力嚴重缺損。

4.病程至少2年,全部病程中大部分時間心境低落,如有正常歇期,每次最長不超過兩月。

由於抑鬱症狀可在許多疾病中出現,故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鬱發作 又稱內源性抑鬱症,無明顯心理社會因素而起病,病情較重,常為精神運動遲滯;抑鬱症狀時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狀,如妄想、幻覺、自罪自責;尚有生物學方面改變,如抑鬱情緒常有晝重夜輕的節律改變,早醒性失眠,非軀體因素所致明顯體重下降;嚴重的自殺企圖或自殺未遂的歷史及家庭史,既往的雙相發作史,或3次的單相抑鬱發作史,易與抑鬱性神經症相鑒別。

2.神經衰弱 有時有抑鬱症狀,但神經衰弱臨床表現為主要以興奮與易疲乏為特徵,抑鬱症狀不是首發症狀,而是繼發性症狀,很少有興趣減退、輕生觀念、自我評價過低等,抑鬱不是持久的情緒低落,易於識別。

3.精神分裂症 常有特殊的思維障礙和常見症狀如幻覺和妄想,儘管伴有抑鬱症狀,也不難與抑鬱性神經症狀相鑒別。

4.焦慮症 常伴抑鬱症狀,鑒別困難,有人甚至稱為焦慮抑鬱綜合徵。但首先分清誰是原發症狀頗為重要。焦慮症以焦慮症狀為主。如果有時有急性焦慮發作,或參考焦慮、抑鬱量表的測試結果,則更易與抑鬱性神經症鑒別。

【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與其他神經症相同,以心理療法與藥物治療相結合。

1.心理治療 引導患者談出致病因素,內心的苦悶。向患者解釋所患者疾病并非精神病,消除患者的焦慮。同時要作親屬的工作,與醫生合作共同鼓勵患者建立正確的認識,去應付所遇到的心理社會因素與危機。

2.藥物治療 主要有抗抑鬱劑,用量不宜過大。一般用三環類抗抑鬱劑,如阿米替林和多慮平,阿米替林每天50~100mg,多慮平每晚睡前50mg。用藥宜注意因人而異,如劑量不足可逐漸增加劑量。有時也可用苯二氮卓類如安定每天5~15mg,或阿普唑侖0.4mg,每天3次。該藥既有抗焦慮作用又有抗抑鬱效應。安定睡前5mg,或舒樂安定每晚2mg等,往往睡眠好轉後則情緒也容易改善。

【預後】

大多數患者病程較長,如其精神因素單一,無抑鬱人格者,預後良好。但如病情反覆,隨精神因素的影響而波動,具有抑鬱人格障礙者,病情較遷延,預後欠佳。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