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癔症
【概述】

癔症(hysteria),又稱歇斯底里。是一類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軀體症狀,意識範圍縮小,選擇性遺忘或精神暴發等精神症狀,但無相應的器質性損害作為病理基礎。

【診斷】

一、病史及症狀

(一)本病多見於女性,有明顯的癔症性格特徵,發病多與心因有關,既往有類似發病史。

(二)臨床表現多樣化。按症狀的性質和形式分為兩型:

(1)分離型:

以精神症狀為主,①有情感暴發,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發病,表現為哭、笑、打滾、喊叫等。情緒轉變迅速,常伴有戲劇樣表情動作。

②意識範圍縮小,朦朧狀態,精神活動局限於引起發病的不愉快體驗上,感知遲鈍,定向不完整,持續時間短,事後大多不能回憶。

③昏睡狀態,患者終日閉目臥床不動,呼之不醒,雙眼緊閉,檢查時可見眼球迴避,瞳孔不縮小。其它可表現為遺忘症、交替人格、Ganser綜合徵、童樣痴呆等精神症狀。

(2)轉換型:

主要表現為軀體的功能障礙,可發現運動、感覺、反射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但詳細檢查卻未發現相應器質基礎,也不符合神經解剖的生理特點。常見表現有痙攣發作、肢體震顫、癱瘓、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和失音症、感覺過敏、感覺減弱或消失,癔病球及特殊感管障礙,如癔症性耳聾、失明和癔病性嘔吐、呃逆,過度換氣等植物神經機能障礙。

二、體檢發現: 

無陽性神經系統損害體徵,既便有感覺、運動障礙體徵,但不符合神經解剖的生理特點。

三、輔助檢查:

無相應器質性損害的陽性發現。

四、鑒別診斷:

應與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如癲癇、多發性硬化、肝豆狀核變性、顱內佔位病變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反應性精神病,人格障礙相鑒別。

【治療措施】

一、心理治療:

幫助病人正確認識疾病,解釋本病完全可以治癒而不留下任何殘疾,并應做好病人家屬、同事等人的工作,避免周圍人造成的緊張及過分關心等不良氣氛所造成的影響。

①暗示療法,可覺醒暗示或催眠暗示。主要通過語言暗示或配合適當的理療、針刺或按摩,以取得療效。

②心理療法:解釋性心理療法或分析性心理療法,目的在於:引導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克服個性缺陷,認識無意識動機對健康的影響并加以消除。

③行為療法,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適用於暗示治療無效肢體或言語有障礙病例。

二、藥物治療:

對癔症性朦朧狀態,精神病狀態或痙攣發作,很難接受正規精神治療時,可採用鹽酸氯丙嗪25~50mg IM;或安定10~20mg IV,促使患者入睡。急性期後,精神症狀仍然明顯者,可採用鹽酸氯丙嗪口服25~50mg 1~3次/d。頭痛、失眠等可給予阿普唑侖0.4mg 3次/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