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神經性厭食
別名神經性食慾不振、anonexia nervosa
【概述】

神經性厭食(anonexia nervosa)一詞系1874年首創,亦稱神經性食慾不振,以長期原因不明的厭食,顯著的體重減輕為其特徵。發病年齡在10歲以上,女性青少年為多見,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與極度衰竭,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發育。

【病因學】

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徹底明瞭,在國外為常見病,患者絕大多數由於畏懼肥胖影響形體美,而有意識地限制飲食,多數學者認為是一種精神內分泌疾病,由於特殊的精神心理變態而進食過少,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體重減輕,以致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功能紊亂。根據我國醫學界的研究,國內神經性厭食患者多數是由於慢性精神刺激或學習工作過度緊張而逐漸起病,以青春期女性為多見,表明這一時期性格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

神經性厭食患者,下丘腦釋放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的功能減低或喪失,可能是由於中樞神經中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代謝紊亂所致,患者的精神心理異常,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能活性增強的結果,其內分泌改變可能由於嚴重營養不良引起,而不是原發性下丘腦功能紊亂的結果。

【臨床表現】

明顯的厭食是本病的首見症狀,每日進食量較發病前減少2/3以上,患者水瘦,體重下降超過原體重的20%,除厭食外并可見噁心、嘔吐及頑固性便秘。由於長期的進食過少,患者可出現營養不良及低代謝症狀,例如:身涼、畏冷、心動徐緩,低血壓,皮膚粗糙等。已有月經的女孩,可出現繼發性閉經。多數病例尚能支持一般室內活動、能上學唸書等。但容易疲乏無力,少數病例精神抑鬱,反應淡漠,雖然已極度消瘦,但仍不思飲食,諱疾忌醫。

【診斷】

目前國外學者仍沿用1972年Feighner提出的診斷六條標準,認為其發病年齡約在10~30歲。根據我國神經性厭食病例的特點,少年神經性厭食診斷應為:①年齡10歲以上。②多因精神刺激或學習、工作壓力過大而發病。③體重減輕20%以上或同年齡身高標準體重減輕15%以上。④伴有嚴重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消瘦。⑤排除器質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⑥少數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條為美,唯恐長胖而有意識地控制飲食,而寧愿挨餓瘦者。

神經性厭食病例應住院進一步檢查,詳問病史,必須排除內科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繼發性厭食,肝、腎、胃腸的檢查以及蝶鞍體層像及/或顱腦CT的檢查(注意垂體惡病質)都是必不可少的。住院病例還應進行內分泌腺功能的檢查,如垂體甲狀腺功能、腎上腺皮質功能,生長激素分泌功能等檢查。

【治療措施】

神經性厭食應採用綜合性治療方法。①精神心理治療一首先醫生護士應主動關心體貼病人,講明該病的可治性及危害性,并對引起本病的明顯誘因,力爭予以解決。取得病人的信任與合作。②飲食治療:鼓勵病人少吃多餐,主動進食,補充營養豐富的食物及維生素,患者不僅是體重明顯下降,而且全身營養狀態極差,對進食困難者應採用靜脈或胃內插管點滴營養液,以糾正營養不良,在住院的第一週要注意患兒的心血管系統改變及水電解質紊亂。③藥物治療:可先用抗抑鬱藥物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以改善病人的情緒,提高病人的食慾,一般在6~12天後出現好轉,若見有副反應,呆改用抗組織胺和抗5-羥色胺藥物賽庚啶(cyproheptadine)作為食慾的興奮劑,服藥2~3周,可以改善病兒的症狀及體徵,但需定期複查血皮質醇量,因該藥有使皮質醇下降的副作用。北京兒童醫院曾用中藥為主治療少年神經性厭食症4例,取得較好效果,病兒平均年齡13歲,原因不明厭食三月以上,體重減輕20%或與同年齡標準體重減輕15%以上,住院時間平均1.8月,每日服中藥一劑,治療結束時體重平均增加5.3kg,治療中食慾逐漸恢復,食量增加,臨床症狀消失,最後體重完全恢復,中藥治則是健脾脾養胃、疏肝化滯,主要藥方有建曲、焦術、草蔻、砂仁黃精、紫草等。

【預後】

目前國內多採用精神心理、飲食、中藥、鎮靜劑、理療、磁療等治療方法,儘管治療是緩慢而較困難的,但既往認為本病的預後是良好的,長期追蹤發現大多數患者厭食症狀可以逐漸消失,體重恢復,致使的或有精神病變表現者是少見的。但最近亦見到一組國外42例住院嚴重病例的療效報告,其中32例病情改善,5例無變化,3例死亡(7%),亦見有報導死亡率為2~20%者,死亡原因主要因代謝嚴重失調,軀體衰竭,以致感染不能控制而致命,因而也加強認識本病遠非良性疾病,值得警惕與重視。

【預防】

慢性的精神刺激及過度緊張的學習負擔是青少年發生本病的主要因素,以身材苗條為美,而有意節食者,僅佔少數(13%)。因此解除慢性刺激和負擔過重的學習是預防或減少發病的主要措施。①情緒預防:本病青春期女性發病較多,表明這一時期性格的不穩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間的矛盾,家中親友重病或死亡者,或在學校學習成績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發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樂觀、心胸開闊是至關重要的。②勞逸結合;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使腦力勞動與適當的體質鍛煉、體力勞動相結合、適當安排娛樂活動與休息,可以防止因過分勞累引起下丘腦功能的紊亂。③進行正確人體美的教育,少數病例對進食與肥胖體重具有頑固的偏見與病態心理,以致出現強烈的恐懼變胖而節制飲食,保持所謂體形的「美」,因此對正確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