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新生兒破傷風
別名neonatal tetanus
【概述】

新生兒破傷風(neonatal tetanus)係由破傷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俗稱「四六風」、「七日風」,亦稱「臍風」或「鎖口風」。建國以來無菌接生法廣泛推廣,本病發病率已大大降低,但仍未消滅。

【病因學】

破傷風桿菌為革蘭陽性的厭氧菌,其芽胞抵抗力強,煮沸1小時或高壓蒸氣(120℃)10分鐘方可殺滅,石炭酸溶液中需10~12小時,含碘消毒劑或環氧乙烷亦可殺滅,而普通消毒劑不能殺滅之。破傷風桿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塵埃和糞便中,在耕種的土壤中較多。用污染有破傷風桿菌的剪刀、線繩、紗布斷臍、結紮臍帶或包紮臍殘端時,破傷風桿菌可進入臍部,包紮造成的缺氧環境有利於破傷風桿菌的繁殖。破傷風桿菌所產生的痙攣毒素沿神經幹、淋巴等傳至脊髓及腦幹,與中樞神經組織中的神經節苷脂結合(此時毒素即不能被抗毒素中和),引起全身肌肉強烈收縮。

【臨床表現】

潛伏期3~14天,大多4~8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愈高。從症狀出現到首次抽搐為痙攣前期。最先出現的症狀是口不能張大,乳頭不易塞入口中,哭鬧。隨之牙關緊閉,面部肌肉緊張,口角外牽,呈苦笑面容。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及角弓反張。肌肉持續收縮伴發作性強直性痙攣,但神志清。喉肌和呼吸肌痙攣可引起窒息、青紫。膀胱和直腸括約肌痙攣可致尿瀦留及便秘。肌肉痙攣可致體溫增高,此期亦常併發肺炎和敗血症。經合理治療渡過痙攣期者,1~4周後痙攣漸減輕且間隔延長,能吮乳。完全恢復需2~3個月。

【診斷】

根據消毒不嚴接生史,出生後3~14天發病,有典型的牙關緊閉和苦笑面容,即可診斷。早期僅有哭鬧、吃奶困難時可用壓舌板檢查口腔,壓舌愈用力,張口愈小,亦可診斷。

【治療措施】

  1. 護理與營養(1)置患兒於安靜避光的環境中,禁止不必要的刺激,各種必要的護理與治療盡量在同一時間進行,盡量採用靜脈用藥。(2)病初痙攣頻繁時應暫禁食,減輕後胃管餵養,插胃管前應使用鎮靜劑。每次餵奶量不宜太多,避免嘔吐引起氣管內吸入和窒息。
  2. 抗毒素可中和游離的毒素,愈早用愈好。破傷風抗毒素(TAT)1萬~2萬單位肌注,重者可取半量靜脈點滴,半量肌注。亦可用破傷風免疫球蛋白(TIG)500~3000U肌注。TIG較TAT半衰期長,且不會產生血清病等過敏反應,不必做過敏試驗。
  3. 止痙常用藥物有下列幾種:
    1. 安定為首選藥。每次0.3~0.5mg/kg,緩慢靜脈注入,每4~8小時1次,作用強而迅速,但半衰期短。
    2. 氯丙嗪每次1~2mg/kg,靜脈點滴,每4~8小時重複1次。
    3. 苯巴比妥鈉每次5mg/kg,肌注或靜脈注射,每4~8小時1次。
    4. 水合氯醛10%溶液每次0.5ml/kg,胃管或肛門注入。做為發作時的臨時用藥。
    5. 眠爾通中樞性橫紋肌鬆弛劑,並有安定作用。每次50~100mg,肌注,每4~8小時1次。
    常用方法:安定與氯丙嗪、或安定與苯巴比妥交替,每4~6小時1次,臨時可用苯巴比妥或水合氯醛。早期宜靜脈給藥。止痙劑的使用以無刺激時無痙攣、刺激時僅肌張力增高為度。痙攣減輕後延長間隔時間或減小藥量,逐漸停藥。
  4. 抗生素青黴素10萬~20萬u/kg﹒d或用頭孢菌素,7~10天。可殺滅破傷風桿菌。
  5. 中藥常用玉真散和五虎追風散加減,有解痙、鎮靜和解毒作用。
  6. 臍部處理用3%過氧化氫或1:4000高錳酸鉀清洗,用碘酒塗抹後酒精脫碘,並在臍周注射TAT 3000U。

【預防】

  1. 接生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緊急情況下斷臍剪刀可用2.5%碘酒塗抹待乾後使用,結紮線亦可在碘酒中浸泡後使用。
  2. 臍處理不當時,在24小時內將殘留臍帶剪去一段,重新結紮,用3%過氧化氫或1:4000高錳酸鉀液沖洗後塗以碘酒,并肌注破傷風抗毒素(TAT)1500~3000U,或人體免疫球蛋白(TIG)75~250U。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