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小兒蛛網膜下腔出血
【概述】

當腦血管壁缺陷使血外溢進入蛛網膜下腔時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外傷常為誘發因素,顱內血管畸形是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他如動脈瘤、血液病、高血壓、顱內腫瘤、維生素K或C缺乏、肝病等原因也可致成蛛網膜下腔出血。

【診斷】

(一)臨床表現 急性起病,以顱內高壓及腦膜刺激徵為主要表現。大量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後,會使顱內壓驟然升高,甚至引起小腦幕切跡疝。年齡大的小兒能訴說劇烈頭痛,常伴有頻繁的嘔吐。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昏迷和驚厥。小嬰兒有時以驚厥為首發症狀。有時可出現高熱。體格檢查可發現明顯頸抵抗,克氏徵、布氏徵陽性。囟門未閉小兒可見囟門張力增高。(二)實驗室檢查

  1. 血性腦脊液 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但需與腰穿時外傷性出血相鑒別,如連續3個試管所收集的腦脊液顏色均勻一致而無疑塊;其上清液變黃,提示腰穿前即有出血;如3個試管腦脊液顏色逐個變淺,而上清液變黃,提示為腰穿時出血所致。出血後短時間內,腦脊液白細胞數與紅細胞的比值與周圍血近似,隨後淋巴細胞增多,蛋白含量增加。
  2. CT檢查 在出血I周內可顯示腦溝與腦池密度增高,大量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可顯示積血部位的腦池鑄型,1~2周後高密度影逐漸消失。急性期緩解後需做腦血管造影或MBI瞭解有無腦血管畸形、顱內動脈瘤等

【治療措施】

﹝治療﹞

(一)止血藥 主要應用抗纖溶劑,如6-氨基己酸,靜脈滴注,每日1~2次,每次1~2g溶於葡萄糖或0.9%鹽水50~100ml中。或用對梭基節胺,每次100mg加入葡萄糖液或0.9%鹽水中緩慢滴注。用此類藥物目的不在於止血,而是預防再出血。因維生素K缺乏所致晚發性顱內出血症,可應用維生素K1肌肉或靜脈注射,每次10mg。(二)降顱壓 可應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脫水藥物,用量不宜過大,甘露醇每次0.25g/kg以免顱內壓力變化過大,引起再次出血。(三)鎮靜止驚 可選用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等藥物。(四)外科治療 如合併腦室積血或腦內血腫時,應考慮腦室引流或手術治療。(五)治療原發病 如白血病、高血壓、肝病等。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