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急性腸炎
【概述】

急性腸炎是消化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常與腸道感染包括腸道病毒(柯薩奇、埃可病毒)和其他病毒、細菌(如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腸念球菌)、腸阿米巴、寄生蟲等;還與飲食不當、攝入過量不新鮮食物引起食物中毒;化學品和藥物中毒;食物過敏有關。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腹脹伴不同程度噁心嘔吐,嚴重時可導致脫水,甚至休克。 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夏秋季較多,公共衛生欠佳地區好發。病因明確及時診治,一般可獲痊癒。

【病因學】

病因學

  1. 飲食不當

    常因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高脂高蛋白食物,飲酒、飲冰涼飲料過多,或受涼之後。或進食腐敗、污染的食物,如隔夜食物未加熱消毒,臭魚爛蝦,不新鮮的螃蟹、海味,久存冰箱內的肉類食品,發酵變質的牛奶及奶製品。主要由於有刺激性、生冷及腐敗污染食物等因素引起。

  2. 腸道感染

    如常見的嗜鹽桿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及葡萄球菌等感染。

  3. 全身性感染

    如傷寒、副傷寒、肝炎及敗血症等。

  4. 藥物所致

    如水楊酸製劑、砷、汞及瀉藥等。

5. 個別病人對食物產生過敏反應。

急性腸炎夏季節多發,與天氣炎熱、食物易腐敗有關。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急性腸炎會大大減少。

【臨床表現】

1.腹痛腹瀉是主要特點。起病較急,常有突發的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腹痛以臍周多見,有陣發性加劇,可有不同程度壓痛。腹瀉主要症狀輕重不一,急性起病,大多為稀水樣便,一般不含膿血粘液。每日數次至10多次,呈黃色水樣便,可有泡沫或少量粘液,嚴重者可帶少量膿血。

2.常伴腸鳴音亢進(腸鳴音亢進──用聽筒聽患者腹部,可聽見腸子蠕動的聲音增多并響亮)。

3.可有畏寒、發熱,一般熱度不超過39度,偶有39度以上的高熱。但也可不發熱,僅有腹痛、腹瀉等症狀。

4.腹瀉嚴重者可伴低燒,噁心嘔吐,併發生脫水症狀。

【診斷】

  1. 追問病史,常有不潔飲食或暴飲暴食史。
  2. 大便化驗,除糞汁稀薄外,常無明顯異常;或者僅有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細菌培養可發現沙門氏菌等致病菌。若為病毒感染,則一般培養報告為陰性。
  3. 血常規化驗可正常,或僅有輕度的白細胞增高。

【治療措施】

  1. 抗感染治療:一般採用黃連素、氟嗪酸類藥物口服。若為病毒感染,則選用抗病毒藥。
  2. 對症處理:可選用解痙劑止痛止瀉;退熱鎮痛藥退熱。若腹痛劇烈,可用阿托品或654-2注射。
  3. 若有脫水、虛脫,需靜脈補液。若一時無條件補液,可採用口服補液。多飲水。
  4. 一般治療:消除病因,重症臥床休息,暫禁食。漸給易消化、清淡食物,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
  5. 抗菌治療:針對不同病原體選不同抗菌素。
  6. 對症治療:止痛、止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