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概述】

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細胞變性、壞死和間質性炎症,稱為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已證實能引進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薩奇、埃可、脊髓灰質炎、流感、副流感、腮腺炎、麻疹、風疹、皰疹病毒等。病理改變輕重不等,以間質炎症為主,呈局源或瀰漫性分佈。隨著病情進展,炎症可消散或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疤痕。病毒除侵犯心肌外還可累及心內膜、傳導系統及冠狀動脈。 近年來發病逐漸增多,各年齡均發病,但以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多見,好發於夏秋季。多數病例在起病前1¯2周或同時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驅病史。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僅似「感冒」樣表現,重者很快出現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臨床表現】

1.發病前1¯3周或數天有上感、腹瀉、嘔吐、腹痛、發熱等前驅症狀。 2.精神差、蒼白、乏力、多汗、厭食、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疼痛。 3.症狀嚴重時可有浮腫、氣促、活動受限等心功能不全表現。 4.少數可突發心衰、肺水腫、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腦綜合徵。 5.心臟大小正常或增大,心音減弱,第一心音低鈍,甚至胎心音或奔馬律。 6.心率增快、減慢、頻發早搏。 7.個別病例心前區可聽到Ⅰ¯Ⅲ級收縮期雜音,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積液體徵。 8.嚴重病例可有氣促、紫紺、肺部濕羅音、肝腫大、浮腫等心衰體徵和脈細微,血壓下降、皮膚花紋、四肢厥冷等心源性休克表現

【診斷】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腦綜合徵; 2.有奔馬律或心包炎表現; 3.心臟擴大; 4.心電圖顯示明顯心律失常,ST-T改變連續3天以上或運動試驗陽性; 5.發病同時或1¯3周前有病毒感染史; 6.有心肌炎症狀至少2項; 7.心尖區第一心音明顯低鈍或安靜時心動過速; 8.心電圖輕度異常; 9.病程早期血清梅活性增高,病程中抗心肌抗體增高。

【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

1.臥床休息。 2.增強心肌營養。 3.抗心力衰竭治療; 4.心源性休克治療; 5.抗心律失常治療。

用藥原則:

1.室性心動過速:首選利多卡因,每次每公斤1¯2mg,靜注,有效後按每公斤2mg加葡萄糖100¯200ml稀釋後滴注維持,根據心率高速滴速或濃度。 2.Ⅲ房室傳導阻滯:首先異丙腎上腺素0.2mg+葡萄糖100ml滴注,使心率維持在60¯70次/分(高速速度或增加濃度)。

輔助檢查:

本病需與單純侵犯心肌的風濕熱鑒別時可加查C-RP、ASO。輕症病例除做心電圖檢查外,其他特需檢查、可選檢查可不必做,因為輕症病例僅有心電圖改變、或血清梅早期有改變外,其他檢查專案大多正常。

【治癒標準】

1.治癒:臨床症狀體徵消失,心電圖正常或大致正常,X線複查心臟大小正常、搏動正常,血清梅恢復正常。 2.好轉:臨床症狀體徵緩解,心電圖、心臟X線及血清梅有不同程度恢復。 3.未癒:臨床症狀體徵無緩解,心電圖、心臟X線或超聲波檢查以及血清梅等檢查均無改善甚至惡化。

專家提示

這是一個小兒、青少年最容易被侵犯的病,如果沒有早期典型症狀,常常被忽略,加之兒童、青少年自覺症狀不敏感,以致到心肌損害後才得確診。喪失早期治療時間。 目前對心肌炎無特效療法和藥物,急性期臥床1個月,休息3到6個月甚至1年都是必要的,直到心臟症狀消失為止,方可獲得痊癒。 增加全身抗力,補充營養,增強免疫功能,是最可行的方法。 對幼兒、肝少年、家長按醫生的囑咐,進行周密監護特別重要。因為小兒青少年缺乏目前能力,不理解此病後果的嚴重性。 要合理用藥,經過正規醫生指點,不要亂投醫、亂用藥。 小兒上感或腹瀉病程中或病情恢復1¯3周後突發乏力、紫紺、氣促、四肢發冷、出汗多、蒼白、不明原因哭鬧、腹痛、自訴心前區不適、胸悶等症狀應及時看醫生,而且最好找有經驗的小兒心臟專科醫師診治,以免誤診或漏診而鑄成惡果。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