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白斑病
別名leukoplakia、舌白斑
【概述】

白斑(leukoplakia)是口腔或舌粘膜上的白色斑塊,按其惡變傾向分為良性的白色角化症和惡變前期病變的白斑。發生的原因是:白色角化症多由外來因素引起,外來因素主要為局部機構性、化學性、物理性以及炎性改變等刺激。惡變前期白斑多由內在個體素質所致,內在個體素質每個人各異,在同樣條件下有人易患癌症,這種內在素質與遺傳、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及營養如維生素A、E缺乏有關。

【病理改變】

  1. 上皮單純性增生:表面上皮過度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層明顯,棘層細胞增生,上皮釘突大。結締組織中有不同數量的炎性細胞浸潤。無惡變傾向,刺激因素除去後,白斑逐漸變薄消失。均質型白斑屬於此種病理改變。
  2. 上皮異常增生:上皮高度增殖,出現上皮細胞異常角化及細胞非典型增生甚至惡變,如基底細胞極向改變。上皮分層不規則,排列紊亂,核分裂增加,核染色質增多、核濃染、核仁大等。異常增生上皮限於皮內基底膜完整者,可視為原位癌,基底膜受累已被突破者,成為早期浸潤癌。疣狀、顆粒及糜爛型均有惡變傾向,應特別注意隨診觀察。

【臨床表現】

舌白斑多發生於舌背、舌腹或舌緣,白斑界限清楚,稍高於粘膜表面,顏色為乳白、灰白或微黃的白色。病損表面可粗糙不平或有顆粒增生,或呈疣狀突起,或糜爛。也可在白斑中散佈著一些發紅區域。

根據臨床表現不同白斑可分為四種類型:

  1. 均質型(homogeneous leukoplakia):病變為白色斑塊,微高出粘膜面,表面略粗糙,呈皺紙狀,無自覺症狀,或有發澀感。
  2. 疣狀增生型(verrucous proliferation):白色斑塊,厚而高起,表面呈疣狀突起,質較硬有粗糙感。
  3. 顆粒型(granular type):為在發紅的粘膜面上有細小的高出粘膜的白色顆粒狀角化性變,似絨毛。
  4. 糜爛型(erosive type):白色斑塊上有糜爛,可有潰瘍形成。有明顯疼痛。

【治療措施】

  1. 上皮單純增生或單純白色角化症,應除去所有局部刺激因素,吸煙者要戒煙。
  2. 對疑有惡變的白斑,如疣狀、顆粒狀及糜爛性病變,均應進行手術切除,冷凍療法或CO2激光治療。對已經治療的患者,應定期隨診觀察,以便及早發現復發進行治療。
  3. 0.3%維生素甲酸軟膏:局部塗用一週至數周即可見白斑消退。維生素甲酸有抑制上皮角化作用。消退的病變停藥後,可有復發,再用維生素甲酸仍有效。
  4. 維生素A和維生素E:維生素A可維持上皮組織結構的完整及健全,有人認為對防止上皮惡變有一定意義。維生素E對機體代謝有良好影響,並有強有力抗氧化作用,並有強有力抗氧化作用,能防止維生素A的氧化有利於吸收。維生素A口服每次25萬U,每日3次。維生素E每次50mg,每日3次。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