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肺炎支原體肺炎
別名mycopeasmae pneumonia
【概述】

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easmae pneumonia)是指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發的肺炎。約占各種感染性肺炎的10%,或非細菌性肺炎的1/3以上,各種年齡組均可患病,但以兒童青年多見,好發於秋冬季節,一般呈散發,也可在人口密集人群中發生小流行。

【病因學】

支原體有十多種,僅肺炎支原體對人致病,由Chanock於1961年鑒定,可人工培養,無細胞壁,生長菌落在光鏡下為圓形,中心厚呈顆粒狀,周邊低平有透明帶,呈煎蛋狀。由口鼻分泌物經空氣飛沫傳播。

支原體侵入呼吸道後可引起咽炎,并向氣管-支氣管和肺蔓延,生長於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之間,其致病性在於產生過氧化物損害氣道粘膜細胞,還可能與機體對支原體代謝產物過敏有關。

感染始於上呼吸道,常有咽部充血有時伴鼓膜炎症。基本病理改變為化膿性細支氣管炎和肺間質炎症,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可有上皮細胞壞死脫落,肺泡壁及肺間隔有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浸潤,肺泡內少量炎性滲出物,可融合為局灶性實變形成支氣管肺炎或大葉性間質肺炎。部分可侵襲胸膜致纖維蛋白滲出和少量胸腔積液。

【臨床表現】

全身症狀,發病前常有鼻炎、咽炎等前驅症狀。一般起病溫和,部分病例(約1/3)可無明顯症狀而在胸透時發現;常有中度發熱,少數可高熱一般無寒戰,有乏力、胃納差和肌肉酸痛,頭痛常見有時劇烈,咳嗽時頭痛加劇。

呼吸道症狀,頑固劇烈的咳嗽為一突出症狀,可伴少量粘痰,有時呈粘液膿性或血性痰,因病原體可長期生存於氣道粘膜上皮影響纖毛活動,故熱退後咳嗽仍可持續一段期間,可有胸骨下疼痛但很少胸痛,病變廣泛者可有氣急發紺。

體徵可有頸部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少數有皮膚斑丘疹或口唇疱疹,部分有相對緩脈。肺部體徵多不明顯,一般無肺實變體徵,可有局限性呼吸音減低及少數乾濕羅音。

【輔助檢查】

多數患者末梢血白細胞計數正常、少數增高,部分血沉增快。約2/3病例紅細胞冷凝集素試驗陽性(滴度>1:32),以第2~6周陽性率最高,尤其滴度逐步增高者有助於診斷,其優點為簡便易行,但系回顧性診斷也缺乏特異性;40~60%患者鏈球菌MG抗體陽性(1:40~1:80),為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痰、鼻咽拭子接種於含有馬血清及酵母的瓊脂培養基上,可獲得肺炎支原體生長。

X線表現無特徵性,有多種形態的浸潤性陰影以下葉多見,呈節段性斑片狀模糊陰影,也可從一側肺門向外延伸。

【診斷】

除全身一般感染性表現外,多數有頭痛有時較劇烈、頑固性刺激性咳嗽、體徵與X線表現呈分離現象,即X線所見有明顯肺浸潤性陰影而體徵很少或缺乏。冷凝集素陽性尤其是滴度逐步增高,鏈球菌MG抗體陽性有重要診斷價值。痰、鼻咽拭子培養有肺炎支原體生長可確立診斷。

【治療措施】

一般治療和護理同細菌性肺炎。抗生素首選紅黴素,輕症0.3g口服每日4次,較重者1.0~1.5g/d靜脈滴注,也可用四環素0.5g每日4次口服。一般療程10~14日,可配合清熱解毒類中藥。劇烈咳嗽者可服用磷酸可待因15~30mg。

【預後】

本病為良性過程,經有效治療多在2周左右痊癒,有嚴重併發症者可使病程遷延。

【預防】

原則為預防感冒和隔離病人,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和痰可經空氣飛沫傳播,故應隔離至症狀消失,并作好室內消毒。

【併發症】

本病為一良性疾病,併發症較少,兒童可併發中耳炎和鼓膜炎,少數併發腦膜炎和胸膜炎。因冷凝素作用可引起視乳頭水腫、定向力障礙、昏迷、橫斷性脊髓炎等神經系統損害,急性溶血、血小板減少、雷諾氏現象等併發症。

【鑑別】

本病應與病毒性肺炎、嗜酸粒細胞肺浸潤、軍團菌肺炎、浸潤型肺結核等進行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