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頸淋巴結結核
別名tuberculosis of cervical lymph nodes
【概述】

頸淋巴結結核(tuberculosis of cervical lymph nodes)多見於較大兒童,多與身體其他部位結核同時存在,其原發病灶位於扁桃體上,少數在咽上部增殖腺內。傳染途徑為淋巴、血行播散。

【臨床表現】

  1. 起病慢,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單側,位於頸前後三角區,一個或數個,活動無粘連,無壓痛,質稍硬。偶於轉頭時因腫大的淋巴結突出而被家長發現。
  2. 病情惡化時可致結核性炎症波及周圍組織,數個淋巴結之間并與皮下組織粘連成較大包塊,不活動。
  3. 進一步惡化乾酪變性及中心液化形成寒性膿瘍,表皮紫紅色,有波動感,最後破潰流出膿液,呈稀薄灰白色含有乾酪樣物質。形成潰瘍或竇道,經久不愈,最後癒合成為不規則的永久性瘢痕。
  4. 輕者無全身症狀,較重者有慢性結核中毒症狀及營養障礙。
  5. 常伴結核過敏症,如疱疹性結膜炎、結節性紅斑等。

【輔助檢查】

OT或PPD試驗陽性;血沉增快;淋巴結穿刺可抽出乾酪樣物質,塗片及培養可找到結核菌。組織病理檢查選腫大、無粘連的淋巴結活檢可確定診斷。

【治療措施】

  1. 較大的淋巴結可手術摘除,淋巴結活檢時,同時也能達到治療的目的)。手術前後用抗結核藥,INH用1~l.5年,SM肌注1~3個月。
  2. 局部淋巴結已形成寒性膿瘍者,可局部穿刺將膿抽出,然後注入5% INH或10% SM 1~2ml,2~3天1次,注意要從健康皮膚刺入,注意嚴格無菌操作,以免帶入感染,并可避免形成瘻管。
  3. 如寒性膿瘍已破潰,應保持引流通暢。引流不暢者,切開刮除乾酪樣物質,有繼發感染者加入抗生素治療。
  4. 併發疱疹性結膜炎及結節性紅斑等,對結核菌高度敏感者,可加用潑尼松lmg/(kg﹒d)2~4周。同時給予大量維生素C。

【鑑別】

  1. 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起病急,發展快,伴有附近組織炎症,如扁桃體炎、咽炎等急性炎症,發熱,局部紅腫、觸痛症狀明顯,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用抗生素有效。
  2. 頸部慢性淋巴結炎:淋巴結輕度腫大,數目較少,活動,病灶感染急性發作時,淋巴結隨之增大,感染控制後又縮少,可持續數月或數年不消退。
  3. 霍奇金病(淋巴網細胞瘤):淋巴組織進行性無痛性腫大,較韌,無壓痛,侵犯範圍廣時縱隔淋巴結多同時腫大,進展快,常出現壓迫症狀。活體組織檢查可找到 Reed-Sternberg細胞(「對影」核細胞)為特徵。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