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別名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JRA
【概述】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JRA)又稱Still病。是指16歲以下小兒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總稱。與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不同,除關節受累外還有較重的全身症狀。在兒童中發病率為1/1500,主要在學齡期前後發病較多,女孩發病較男孩多。

【病因學】

病因不明確,但有以下幾種說法:

  1. 自身免疫說:在部分患兒血清中存在有對IgG的特異抗體,即類風濕因子(RF),少數有抗核抗體(ANT)出現。關節滑膜液中總補體下降。
  2. 感染說:與類風濕有關的溶血性鏈球菌、支原體、風疹病毒等感染。但至今為止,未找到某一特定的致病微生物。
  3. 遺傳說:做為遺傳因子指標,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某些家族抗原型如HLA-B27攜帶者JRA發病率較高。

【病理改變】

其主要特點是纖維素變性滑膜慢性非化膿性炎症:

  1. 關節滑膜有白細胞、漿細胞浸潤,水腫,充血,滑膜增厚,肉芽組織增生,侵及軟骨、關節面,引起粘連,最後關節強直或變形。
  2. 皮下結節,在老的病灶中心有壞死現象,與風濕熱的皮下結節不同。
  3. 其他有虹膜睫狀體炎;結膜、角膜炎;肝、脾腫大,為澱粉樣病變所致;少數心肺、胸膜等受累;小血管周圍有單核細胞浸潤,為非特異性炎症。

【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特徵,大致分為三型:全身型、多關節型、少關節型。

(一)全身型(Still型)

或稱急性發熱型,過去亦稱應變性亞敗血症或急性變應性亞敗血症等。以發熱、皮疹、肝和(或)脾及淋巴結腫大、關節炎等,心、血管、神經亦可受累。

  1. 發熱常為間歇的弛張型高熱,體溫在36~40℃之間。熱退後,患兒精神尚好,活動亦可,常反覆持續數周自行緩解。易再復發。
  2. 發病之初常無關節症狀,約數周後有關節疼,不一定伴有腫脹,可為單一或多數關節,有的在晨起時感到四肢僵硬。疼痛常與發熱一致,熱退痛亦減輕或消失。
  3. 約95%患兒有皮疹出現,為淺紅色斑疹或丘疹,呈多形性皮疹,易反覆出現,分佈於軀幹、四肢、顏面、手掌、足蹠等處,大小不等。常與發熱一致,熱退疹消。
  4. 少數可有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臟炎等。
  5. 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肝功能亦可有一過性障礙(如GOT、GPT升高),脾大比肝大多見。
(二)多關節型

指有四個以上關節受累者,女孩多見,約為男孩的兩倍。

  1. 全身症狀發熱很少有超過39℃者,易疲勞,食慾不振,輕度貧血,體重不增。
  2. 關節症狀常先累及四肢大關節如膝、踝、肘、腕等關節,表現為腫脹、疼痛,多對稱而不紅不熱。以後可累及(5歲以下)小關節,如指關節呈梭形腫脹。頸椎第1、2、3被累及機會多,常出現活動障礙。
(三)少關節型

受累關節不超過四個,女孩多見,比男孩高3倍,以7、8歲多見。

  1. 全身症狀有低熱、皮疹、發育緩慢、淋巴結腫大,常有虹膜睫狀體炎。
  2. 關節症狀亦以大關節為主。好發生於膝、踝、髖、骶、肘等。常有腫脹晨僵,反覆發作,多年後轉為慢性或致殘。侵犯小關節者不多,往往伴有腱鞘炎。

【輔助檢查】

  1. 血液檢查(1)輕或中度貧血。(2)血沉增快。(3)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可達70%。少數有類白血病反應,可達60~70×109/L(6萬~7萬/mm3)。
  2. 類風濕因子(RF)陽性可以做為診斷根據,陽性率在10~30%,少數可有假陽性,陰性不能否定類風濕疾病。
  3. 其他(1)α2球蛋白及IgA、IgM、IgG均可增高。(2)抗核抗體可陽性。(3)30%ASO可增高。(4)C反應蛋白多數呈陽性,粘蛋白(MPT)亦可增高到40mg/L以上。(5)尿常規多為正常,少數腎受累者可有尿蛋白(+),有紅、白細胞出現。
  4. X線檢查:關節軟組織腫脹呈梭形,骨質疏鬆,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模糊,晚期有骨質破壞、融合、纖維化、畸形,關節強直等。

【診斷】

本病主要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診斷。以慢性關節炎症狀為主(6周),關節梭形腫脹,及伴有以下一種症狀變化者,如虹膜睫狀體炎、皮疹、反覆弛張熱、晨僵、RF(+)、X線有改變者,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

本病病型不同,表現和病程長短不一,差別很大,且病理改變複雜,應根據不同時期予以相應的治療。但無特效療法,儘管如此,其預後比成人為好。

  1. 一般療法:臥床休息,對症治療,加強營養,保持關節功能位置,預防畸形。
  2. 藥物療法
    1. 免疫抑制劑應用
    2. 激素:全身型有高熱,內臟受累者,常用強的松1~2mg/kg﹒d,症狀控制後改為隔日療法,逐漸減量,療程3~6周以上,以防止復發。
    3. 環磷酰胺2mg/kg﹒d,苯丁酸氮芥0.2mg/kg﹒d,6-MP等,注意其血象的變化,如白細胞降低應及時停藥,控制症狀後減量,可用3~4月。
    4. 水楊酸製劑常為首選藥物:阿司匹林80~120mg/kg﹒d,分四次服,用1~2周病情緩解後減量,可維持用數月。
    5. 其他氟滅酸、氯滅酸、保太鬆、消炎痛、炎痛喜康、甲酰吡咯乙酸、甲氧萘丙酸、布洛芬、D-青霉胺等,控制症狀皆有一定療效。硫酸鋅偶有療效,中藥雷公藤有較好的療效。
  3. 物理療法:關節症狀控制後做關節被動及主動運動,紅外線照射、熱敷等,可促進功能恢復,減少後遺症。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