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原發性肺結核
別名primary tuberculosis
【概述】

原發性肺結核(primary tuberculosis),是小兒初次受結核菌感染在肺部發生的病變。由於機體尚缺乏對結核菌的免疫性和過敏性,常延至局部淋巴結。若肺部病灶和局部腫大淋巴結同時存在,稱為原發綜合徵,其特點為:原發病灶的位置多在上葉肺的底部或下葉肺的上部,往往近邊緣,右側多於左側,約1~2cm範圍,嬰兒也有呈大片狀病變者。約4/5 的患兒只有一塊病灶,其累及的淋巴結也多在同側,大者如腫瘤,小者不易查出,病變性質以滲出為主或乾酪樣壞死。

【臨床表現】

  1. 結核(感染):中毒症狀 精神食慾差,體弱易患上感,體重不增,消瘦、盜汗睡眠不安等。典型病例為長期慢性低熱,但嬰兒可發病急,熱度較高,病程較短。常有全身淋巴結腫大。
  2. 結核過敏症狀:可出現皮膚結節性紅斑、疱疹性結膜炎及結核性風濕病(一過性多發性關節炎)。
  3. 呼吸系症狀:多為一聲聲乾咳,淋巴結腫大壓迫支氣管者,可呈百日咳似的痙攣性咳嗽。咯血較成人少見;肺部陽性體徵少於肺部X線病變。
其他病史
  1. 結核接觸史對結核病的診斷參考價值較大,應仔細追問。
  2. 卡介苗預防接種史卡介苗是無毒力的活結核菌苗,接種後可產生對結核病的免疫力,對預防結核病起重要作用。如未接種過卡介苗或接種未成功(上臂三角肌附著處無卡介苗疤痕),對診斷結核病也有幫助。
  3. 傳染病史如麻疹、百日咳等,可使患兒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病。
結核菌素(OT或PPD)試驗 OT試驗先從「小OT」開始,如無反應再做「中OT」,乃至「大OT」,應結合患兒年齡、既往接種卡介苗史判斷試驗結果的意義。如陽性反應支持結核病的診斷,但陰性也不能否定結核病(結核菌素試驗)。

X線檢查透視或照片,必要時作斷層攝片。

【輔助檢查】

  1. 血沉增快時提示有活動性病變, 但也可有明顯結核病灶而血沉正常。
  2. 痰、胃液或胃洗出液查結核菌嬰兒不會吐痰而嚥入胃內。痰或胃洗出液直接塗片作抗酸染色找結核菌或作動物接種。
  3. 白細胞計數病變活動期白細胞總數稍增高,中性粒細胞有核左移,淋巴細胞減少。病變吸收好轉恢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淋巴細胞比例增加,嗜酸粒細胞可稍增。

【治療措施】

(一)一般療法

注意營養,加強休息, 無症狀者可服藥上學,免體育及勞動,應與傳染源隔離,以免惡化,避免得急性傳染病。

(二)抗結核藥物

用藥原則是:早期、規律、全程、聯用、適量。

  1. 原發性肺結核無症狀或輕症者
    1. 單用異煙肼(INH):10~15mg/(kg﹒d),嬰幼兒可予15~20mg/( kg﹒d),最大量不超過400mg/d全日量於清晨一次空腹頓服,使血清藥物濃度達到較高水平而起到殺菌作用,較分次服藥效果好。300mg/d以上者同時服用維生素 30mg,以預防末梢神經炎。療程12~18個月。
    2. 為延緩耐藥可用:
      1. INH(劑量同上)+乙胺丁醇(EMB)25 mg/(kg﹒d),4~6周後改15mg/(kg﹒d ),療程為6~12個月。EMB主要副作用為視力損害(球後視神經炎),故適用於年長兒,停藥後可逐漸恢復。
      2. INH(劑量同上)+對氨基水楊酸鈉(PAS)150~300mg/(kg﹒d),每日最大總量不超過8g,分3次飯後半小時服用,末次可用倍量。療程6~12個月;
      3. INH(劑量同上)+氨硫脈(TB1)2~3mg/(kg﹒d)。療程6~12個月。
  2. 原發性肺結核有活動性者
    1. INH(劑量同上)+鏈黴素(SM 20mg/(kg﹒d),最大量0.75g/d(有人主張小兒最大量0.6g/d),分1~2次肌肉注射,共4周。應注意聽神經損害,有耳鳴、眩暈時,要及時停藥,否則將發生不可逆的耳聾。
    2. INH(劑量同上)+SM用4周後如無毒性反應,可於第4~8周隔日注射SM維持原量,第8~12周每週注射2次,共12周。或停鏈黴素後加用EMB、PAS、TB1中的一種,共用6~12個月。EVH總療程18個月。
    3. INH(劑量同前)+利福平(RFP)l0mg/(kg﹒d)3~6個月,後單用INH 12~18個月。用藥期間注意肝功能損害問題。
    4. INH(劑量同前)+乙硫異煙胺(ETH, ethionamide)劑量為l0mg/(kg﹒d),3~6個月後單用INH12~18個月。
    對SM及INH的耐藥菌株對ETH比較敏感,但本藥對胃腸道刺激較大,患兒有時難以耐受,并可發生精神抑制,嗜睡和無力。約5% 的患者發生肝炎(肝損害),停藥後可恢復。加服維生素B1和複合維生素B可減輕藥物反應。飯後服藥及加服抗酸藥可減輕胃腸道反應

【預防】

(一)接種卡介苗

生後3天內初種,5~6歲時復種,復種前要作OT試驗,已有結核感染者不再接種。

(二)藥物預防

  1. 與開放性結核密切接觸者,不論年齡大小、均給予INH5~l0mg/(kg﹒d),3~6個月。<
  2. 未接種過卡介苗、OT或PPD試驗陽性和接種過卡介苗OT或PPD試驗超過「++」的嬰幼兒,給予INH l0mg/(kg﹒d),6個月。
  3. OT或PPD試驗由陰性轉為陽性的小兒,同2。
  4. 有結核中毒症狀,OT或PPD試驗陽性,未找到具體病灶的小兒,給予INH 10mg/(kg﹒d),6~12個月。
  5. 近期患過麻疹、百日咳等傳染病的嬰幼兒,OT或PPD試驗仍為陽性者,同4。
  6. 需長期應用激素治療的小兒如腎病綜合徵和白血病等,OT或PPD 試驗陽性者( 除外卡介苗的作用)。

【鑑別】

本病應與支原體肺炎相鑒別。支原體肺炎多見於5~15歲較大兒童,除中等度發熱外,刺激性咳嗽症狀比較突出,可伴有咽痛,頭疼、胸骨下疼痛、關節疼等,肺部陽性體徵不多,而X線變化多端,陰影多於2周內吸收、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冷凝集試驗陽性。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