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概述】

維生素D主要有兩種:D2 (麥角骨化醇,由植物中麥角固醇衍生而來)和D3(膽骨化醇,由動物中7-脫氫膽固醇衍生而來)。D3也可在日光紫外線照射下由人體皮膚合成,而且是人體主要的維生素D來源。無論從食物獲得(外源性)的或由自身合成(內源性)的維生素D均無生物活性,必需經過肝臟輕化生成25-(OH)D,再經腎臟輕化生成1,25-(OH)2D才具活性。 1,25-(OH)2D3 (正常情況下占1,25-(OH)2D的84%)是維生素D3的主要活性形式,其活性是25-(OH)D3的2~5倍。1,25-(OH)2D3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腸道鈣、磷吸收;促進骨鹽溶解以動員鈣、磷入血,同時又可促進新骨鈣化以及促進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1,25-(OH)2D3和甲狀旁腺素、降鈣素共同承擔機體組織和體液鈣、磷平衡的調節。維生素D缺乏時,1,25-(OH)2D3的生成減少,鈣、磷代謝失調,生長中的骨骼或骨樣組織礦化作用不足,從而產生以骨骼改變或畸形為特點的佝僂病。我國3歲以下兒童佝僂病發生率約為20~30%,部分地區可高達80%以上,因此本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之一。

【診斷】

(一)有維生素D不足史,如日光曝晒不足史;膳食中維生素D攝入不足史,如以維生素D含量低的乳類為主食的嬰兒;有因需要量增高而致維生素D相對不足史,如生長速度快的嬰兒、早產兒;有維生素D吸收不良如胰、腸疾病,膽道和淋巴管梗阻史等。

(二)臨床表現 初期常表現非特異性神經精神症狀,以後逐漸出現骨骼改變。

  1. 非特異性症狀 多發生在一歲以內嬰兒,生後1個月即可發病。主要症狀為煩躁不安、夜驚、夜啼和多汗,汗味特殊,常濕枕被,枕部脫髮(枕禿)。病情發展,可見肌肉和肌腱鬆弛,肌張力低下,腹部膨隆(蛙腹),關節過度伸展,運動功能發展遲緩或倒退。也可見肝脾腫大、貧血,易患呼吸道感染者。
  2. 骨骼改變體徵 早期可見顱骨軟化(<3個月的嬰兒可為生理性),囪門大,顱縫增寬,邊緣發軟。7~8個月以上小兒可見出牙遲、方顱、鞍形顱或十字形顱;肋骨骺部膨大(串珠),肋骨受膈肌牽引形成肋軟骨溝(郝氏溝),并可有肋骨下緣外翻;腕、踩部長骨骺端膨大(手鐲徵、腳鐲徵)。一歲以上小兒可出現囪門晚閉、雞胸、漏斗胸,0型腿、X形腿、脊柱後突或側突等。

(三)實驗室檢查血磷初期即下降,激期時下降明顯,恢復期時回升最早。血鈣初期時可正常,激期時下降,恢復期時回升晚於血磷。鹼性磷酸酶初期即上升,激期時上升明顯,恢復期時下降。 有條件時可作以下檢查:25-(OH)D初期即下降明顯,1,25-(OH)2D下降到不能測出。PTH可相繼上升。正常值:25-(OH)D 25~40ng/ml(62.4~99 .8nmol/L); 1,25-(OH)2D 2.1~4.5ng/dl(50.4~108pmol/L);PTH537.1~909.1 pg/ml(63.2~106.9pmol/L)。

(四)X線檢查初期時可見長骨幹骺端的臨時鈣化帶模糊、變薄、兩邊出現小側刺,骨皮質變薄,骨小梁略稀疏。激期時幹骺端增寬、凹陷呈環口狀,臨時鈣化帶呈毛絮狀改變,骨皮質模糊,骨質明顯稀疏,骨骺與幹骺端之間距離(核距)增寬可達3~8mm(正常<3mm),嚴重者幹骺端消失,可見骨折或假性骨折。恢復期時臨時鈣化帶重新出現,骨小梁增多且緻密,骨幹周圍骨膜增生,核距逐漸縮短。重者可遺留骨畸形,如長骨骨幹彎曲,脛骨前突呈弓形,肱骨外翻及髖內翻等。

(五)佝僂病的分期與分度

  1. 佝僂病的病期劃分(表2-3)。 表2-3佝僂病的分期
    臨床表現 血生化改變 X線改變 其他參考條件活動期
    初期 神經精神症狀明顯,骨骼症狀無或輕,運動障礙無 血鈣正常或下降,血磷下降,AKP輕度上升 正常或初期改變 年齡多在3個月後,季節多在冬季
    激期 神經精神症狀明顯,骨骼症狀明顯,運動障礙明顯 血鈣下降,血磷下降明顯,AKP上升明顯 激期改變 年齡多在7個月~2歲,季節多在冬春季
    恢復期 神經精神症狀消失,骨骼症狀及運動障礙好轉 血磷回升早於血鈣 回升,AKP下降 恢復期改變 年齡同上,季節多在晚春、夏季及初秋
    後遺症期 僅遺留骨骼畸形,運動障礙逐漸恢復正常 正常 恢復正常 年齡多在2~3歲以後
  2. 佝僂病的病情分度(1)輕度:可見顱骨軟化、囟門大,輕度方顱、串珠及郝氏溝。(2)中度:有典型串珠、手鐲、郝氏溝,輕或中度雞胸、漏斗胸、O型或X型腿,也可見囪門晚閉、出牙遲緩等改變。 (3)重度:明顯郝氏溝、雞胸、漏斗胸、脊柱畸形,0型或X型腿明顯且影響步態,可有病理性骨折。

【治療措施】

(一)一般治療加強護理,合理餵養, 堅持戶外活動,防治併發症。

(二)特殊治療

  1. 初期 口服維生素D劑(如骨化醇、濃縮魚肝油)5 000~10000IU/d持續1個月改預防量;或維生素D240萬IU或維生素D330萬IU肌注1~2次,間隔1個月。
  2. 激期口服維生素D劑10000~20000IU/d持續1個月改預防量;或維生素D240萬IU或維生素D330萬IU肌注2~3次,間隔1個月。肌注治療前應先服3天鈣劑,以防低鈣搐搦。維生素D劑應用期間應同時給鈣劑。維生素D劑治療後,血清25-(OH)D及1,25-(OH)2D可於1~2天內開始上升,血清磷10天左右上升,隨即血鈣上升。X線片在3周後可見改善,完全正常約需2~4個月。鹼性磷酸酶恢復正常水平有的可需數月。嚴重骨骼畸形可保持終身。
  3. 後遺症期:防止復發,糾正畸形。如雞胸可取俯臥位、俯臥撐及引體向上等鍛練,O形、X形腿可於睡眠時用小夾板固定或按摩增加肌張力,必要時手術矯正。

【預防】

預防從圍產期開始,1歲內嬰兒為重點,持續到3歲。 (一)胎兒期 妊娠期最後3個月應給母親補充維生素D劑400IU/d、適當鈣劑及戶外活動。 (二)新生兒期 盡早開始戶外活動。早產、雙胎、人工餵養或冬季出生兒或不能堅持戶外活動的小兒,於生後1~2周開始口服維生素D劑500~1000IU/d或10萬~20萬IU肌注一次,可維持1~2個月。(三)嬰兒期 堅持戶外活動或口服維生素D劑400~800IU/d不可間斷。 (四)幼兒期夏季增加戶外活動,可不用維生素D劑。冬季到來時(10月中旬)北方小兒20萬~40萬IU、南方小兒10萬~20萬IU一次口服(骨化醇糖丸)或肌注。高發病區春季((1月中旬)再用一次。一般不加鈣或加鈣不超過0.5g,以免影響食慾。有低鈣搐搦史或澱粉為主食者可適量補給鈣劑。

【鑑別】

(一)維生素D代謝障礙性佝樓病與佝僂病相同之處在於均有維生素D活性型1,25-(OH)2D的生成減少,有相同的骨骼改變。不同之處:本病維生素D來源充足,因肝或腎的病變使25-(OH)D及(或) 1,25-(OH)2D生成減少而致病。抗癲藥物如苯妥因、苯巴比妥等可誘發肝酶活性,從而將25-(OH)D轉化為無活性代謝物,使1,25-(OH)2D的生成減少而致病。本病治療需加大維生素D的劑量,或分別給予25-(OH)D3, 1,25-(OH)2D3、1,25-(OH)D3

(二)非1,25-(OH)2D缺乏性佝樓病 本病1,25-(OH)2D的生成并不減少,而是因先天或後天的腎小管病變,對1,25 -(OH)2D缺乏效應;或本身病變使腎臟調節鈣、磷平衡和酸鹼平衡的能力下降,從而直接或間接影響骨骼的鈣、磷代謝而發病。見於范可尼綜合徵、腎小管性酸中毒等。治療除原發病的處理外,可加大維生素D的劑量,也可用25-(OH)D3、1,25-(OH)2D3或其合成製劑二氫速甾醇(dihydrotachysterol )治療。

(三)其他如呆小病、軟骨營養障礙、腦積水、成骨不全、大骨節病等也應加以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