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儿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别名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
【概述】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又名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主要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所致。维生素B12及叶酸均在核蛋白合成过程中起辅酶作用,缺乏时核酸代谢发生障碍,血细胞胞核发育异常而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还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臨床表現】

  1. 年龄特点:多见于婴幼儿,6~12个月发病者约占病人总数的2/3。
  2. 喂养史:婴儿单纯母奶喂养不按时添加辅食,或以羊奶喂养,以及儿童有偏食史者,均易发病。
  3.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面色逐渐苍黄,易倦,对外界反应差、嗜睡,表情淡漠,少哭不笑,哭时无泪,智力、动作发育落后,或有“倒退现象”,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者可出现肢体、头部、口唇、四肢甚至全身颤抖,无意识动作,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甚至出现病理反射。此外,患儿常表现头发稀疏干黄,“虚胖”,以及腹泻、食欲不振、舌炎或口腔炎等消化系症状。肝脾常轻至中度肿大。

【輔助檢查】

  1. 血象:红细胞数降低比血红蛋白下降明显。红细胞多数体积偏大,血红蛋白饱满,呈大细胞性贫血(MCV > 94fl, MCH >32pg, MCHC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减低,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等。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现象(核右移),分5个叶者占粒细胞总数3%以上即有诊断意义,可见巨杆状核粒细胞。血小板可减少,可见巨型血小板。
  2. 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各阶段幼红细胞均有“巨幼变”,即胞体变大,核染色质粗松,胞核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浆。晚幼红细胞核常呈畸形,粒细胞系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体较大,核形异常,染色质松散。巨核细胞可见核分叶过多现象。
  3. 生化测定:血清维生素B12或(和)叶酸含量减少(维生素B12< 1OOpg/ml,葉酸<3 ng/ml有診斷意義)。維生素B12缺乏者尿中甲基丙二酸(MMA)增多,在纈氨酸負荷後更為明顯(正常值每24小時尿中含0~0.35mg)。葉酸缺乏者組氨酸負荷試驗示尿中甲亞胺基穀氨酸(FIGLU)排泄量增加(正常值<2mg/h)。

【治療措施】

  1. 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防治感染,饮食中逐渐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的食品,如肉类、肝、蛋黄、绿叶菜等,因患儿常有明显食欲不振,甚至拒食,因此必须耐心喂食,必要时最初2~3日内采用鼻饲,随食欲好转逐渐增加辅食,改正不良喂养习惯。
  2. 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应用有明显神经系症状者,以应用维生素为主,单用叶酸反而有加重症状的可能。维生素B12可予50~100μg,每周肌注2~3次,连用2~4周,或至血象恢复正常为止,有人曾应用维生素B12500μg一次肌肉注射疗法,疗效亦好,较适用于不便于多次注射的患儿,考虑同时叶酸缺乏者加用叶酸口服,每次5mg,每日3次,连用2-3周可改为每日1次,共用4~5周即恢复体内充足储量,如饮食己正常,即可停药。如影响维生素B12、叶酸吸收代谢的原发病未根除,仍须适当用药,以免复发。治疗开始后24~48小时骨髓细胞巨幼变现象即有明显好转,2~3天后精神好转,外周血网织红细胞5~7天达高峰,继之红细胞数、血红蛋白上升,一般于4~8周内恢复正常水平。神经系症状恢复较慢,有的病例于治疗后震颤可暂时加重,继续用药可逐渐好转,有时数月后才恢复正常。
  3. 其他药物:应同时应用维生素C,有助于使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增加疗效。神经系症状明显者加用维生素B6,重症病例注意补充钾盐,贫血恢复期应加用铁剂,以免在红细胞增生旺盛时发生缺铁。
  4. 输血疗法:严重病例伴有心力衰竭或其他并发症者可考虑适当输血。原则同缺铁性贫血。

【鑑別】

应注意与肝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幼年型恶性贫血、红白血病,以及各种先天性异常所致的非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