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結核性胸膜炎
別名tuberculous pleurisy
【概述】

結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是結核菌由近胸膜的原發病灶直接波及胸膜,或經血液、淋巴道途徑傳染至胸膜而引起的滲出性炎症。多見於較大兒童,發病與全身過敏性增高有關。原發灶往往不能被發現,多在肺內病灶同側。

【臨床表現】

  1. 症狀
    1. 起病多較急,有發熱,咳嗽,早期有胸痛,又稱乾性胸膜炎。待胸腔積液增多, 胸痛消失,出現氣促,稱滲出性胸膜炎。
    2. 結核中毒症狀:有乏力,消瘦,食慾不振,盜汗等。
    3. 可能同時存在結節性紅斑,疱疹性結膜炎及其他漿膜炎等過敏現象。
  2. 體徵
    1. 早期:部分患兒可聽到胸膜摩擦音, 或無體徵。
    2. 積液量少者僅有肺底部叩濁和呼吸音減低。
    3. 積液量多者,患兒喜臥患側,有呼吸急促,鼻翼扇動,患側呼吸運動減弱,胸廓膨隆,肋間隙飽滿,氣管向健側移位,叩診實音,語顫減低或消失,肩胛間區可聞管狀呼吸音。
    4. OT或PPD試驗陽性或強陽性反應。

【輔助檢查】

  1. 胸水
    1. 常規檢查:為滲出液,外觀為草黃色。比重大於1.018,細胞計數多在 1×109/L(1000/mm3)以下,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量大於30g/L。塗片或培養不易找到結核菌。
    2. TB-PCR陽性,TB-Ab陽性。
  2. 血沉增快。
  3. 超聲波檢查:有助於胸腔穿刺定位及判斷有無包裹性積液存在。
  4. X線檢查
    1. 小量積液患側顯示肋隔角變鈍、消失。
    2. 中量積液由腋下向內上方,上緣凹陷顯示弧形陰影。
    3. 大量積液病側呈瀰漫緻密陰影, 氣管、縱隔、心臟向對側移位。

【診斷】

結核接觸史。

【治療措施】

  1. 一般治療:臥床4周,加強營養, 給予各種維生素。
  2. 抗結核治療聯合用藥:
    1. INH+SM:INH:10~20mg/(kg﹒d),總療程1~11/2年; SM:20~30mg/(kg﹒d),同原發綜合徵;最大劑量0.6g/d。
    2. 停SM後加用:EMB:10~15mg/(kg﹒d),或療程視病情而定。PAS:200~300mg/(kg﹒d)。
  3. 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早期在足量抗結核藥的同時應用,可減輕中毒、過敏症狀,促進積液吸收,防止胸膜粘連。
    1. 潑尼松lmg/(kg﹒d),療程4~6周。
    2. 氫化考的松胸腔注入,第1次做胸腔穿刺排液後,氫化考的松5~l0mg注入胸腔1次。
  4. 胸腔穿刺:第1次診斷性穿刺及排液後,如無壓迫症狀,不需要再穿刺。目前多不主張胸腔內注入抗結核藥。但如有結核性膿胸,可考慮反覆穿刺并注入10~25%PAS1ml,INH25mg或SM 25mg。
  5. 積液吸收後,拍X線胸片找原發病灶。

【鑑別】

  1. 化膿性胸膜炎:多為細菌性肺炎的合併症,胸水混濁,滲出液中以中性粒細胞或膿細胞為主,塗片及培養均有化膿菌。
  2. 反應性胸膜炎:右上腹炎症如肝膿腫或隔下膿腫,常引起同側胸膜反應,滲出液以多核粒細胞為主,胸透有膈肌運動受限。
  3. 風濕性胸膜炎:較少見。積液少,吸收快,患兒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
  4. 胸腔漏出液:多由腎病、心力衰竭以及肝臟疾病等引起胸腔積液,外觀清或微混,比重低於1.017,蛋白含量小於30g/L,細胞小於0.1×109/L(100/mm3)。
  5. 惡性腫瘤:較少見,胸水為血性滲出液,積液增長快,胸水中可找到瘤細胞。病情惡化迅速,頸部及鎖窩上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胸水溶菌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及腺苷脫氫酶測定(結核性>1,癌性<1),有助於結核性與癌性胸水的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