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慢性腎功能不全
別名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概述】

慢性腎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是發生在各種慢性腎實質疾病後期的一種臨床綜合病徵,它以腎功能持久性減退,代謝產物瀦留,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為主要表現。

【病因學】

各種原發或繼發的腎疾病晚期均可導致慢性腎功能不全,但以原發性腎疾病多見,其中慢性腎小球腎炎占慢性腎功能不全的50~60%,慢性間質性腎炎包括慢性腎孟腎炎占15~20%,其他原發性腎疾病有多囊腎、腎結核與腎小管性酸中毒等;繼發性腎疾病和腎中毒有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風濕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等)、過敏性紫癜、糖尿病腎病、高尿酸血症、多發性骨髓瘤以及鎮痛藥和重金屬(鉛、鎘、鋰)中毒等;前列腺增生、尿路結石、尿道狹窄以及神經性膀胱所致的尿路梗阻,亦可造成慢性腎功能不全。

慢性腎功能不全進行性加重的過程,通常用以下學說解釋

  1. 健存腎單位學說(intact nephron hypothesis):各種原因引起腎功能不全時,大部分腎單位喪失功能,殘餘的小部分腎單位輕度受損功能仍屬正常。腎單位微穿刺研究表明,健存腎單位的入球小動脈阻力下降,而出球小動脈阻力增加,導致腎小球內高壓力、高灌注和高濾過,單個腎單位小球濾過率可為正常的1倍,腎小管各種功能也可根據代償需要而相應改變。所謂"三高"機械性損傷使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遭受破壞,腎小球內凝血,基膜通透性改變,繫膜細胞增生繫膜區擴展,殘存腎單位腎小球內濾液流速加快,濾過量增加,腎小球代償性肥大,腎小管代償性擴張,最終導致腎小球硬化而喪失功能,隨著健存腎單位逐漸減少,腎功能逐漸減退,當GFR降至正常的25%以下時,便出現腎功能不全的臨床表現,發展成為尿毒症。
  2. 矯枉失衡學說(trade-off hypothesis):慢性腎功能不全時,健存腎單位對許多物質進行了代償性調節,以達到新的平衡,但在調節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不平衡。如GFR下降時,尿磷排泄減少,血磷升高,磷阻止腸鈣吸收使血鈣降低,高磷、低鈣刺激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激素(PTH),抑制腎小管對磷重吸收,使血磷下降,隨著腎單位繼續減少,血磷再度升高,PTH分泌更多,促使Ca2+由細胞外向細胞內轉移,骨鈣游離到血中,引起骨質脫鈣、腎性骨病、轉移性鈣化和周圍神經病變等。又如GFR下降時,鈉排泄減少,利鈉激素分泌增多,一方面使腎小管重吸收鈉減少,鈉排出增加,另一方面抑制鈉-鉀-ATP酶,導致許多組織細胞鈉運轉障礙,水、鈉瀦留,產生高血壓與腦水腫等。
尿毒症病人症狀的產生,為多種致病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除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及內分泌障礙外,各種代謝產物瀦留起重要作用,這些代謝產物可統稱為尿毒症毒素,包括
  1. 小分子物質:指分子量<500道爾頓的物質,主要有尿素(含氮代謝產物)、肌酐(肌肉的代謝產物)、胍類(甲基胍、胍基琥珀酸)、胺類和酚類(腸道細菌的代謝產物);
  2. 中分子物質:指分子量500~5000道爾頓的物質,如許多激素、多肽以及結合的芳香族氨基酸等;
  3. 大分子物質:指分子量>5000道爾頓的物質,如PTH、生長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近來還發現大量腎單位喪失後,健存腎單位處於高代謝狀態,腎單位耗氧量顯著增加,ATP合成速率加快,細胞內無機磷含量增加,Na/H反向轉運增加,細胞內鹼中毒,健存腎單位脂質過氧化物升高,使腎組織進一步損傷。脂質代謝紊亂可使腎小球血管粥樣硬化、凝血,繫膜細胞增生,引起基膜損傷等促使腎功能不全的發展。

【病原學】

依據腎功能損害程度可分為四期:

  1. 腎貯備功能下降期腎單位減少25~50%,內生肌酐清除率50~70ml/min,體內代謝平衡,血肌酐、尿素氮正常,腎排泄和調節功能尚好,患者無腎功能不全的症狀。
  2. 腎功能不全期腎單位減少50~70%,內生肌酐清除率25~50ml/min,血肌酐133~221μmol/L(1.5~2.5mg/dl),血尿素氮>7.0mmol/L(20mg/dl),腎功能不足以維持內環境穩定,患者有夜尿多、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和貧血等臨床表現。
  3. 腎功能衰竭期腎單位減少70~90%,內生肌酐清除率10~25ml/min,血肌酐221~442μmol/L(2.5~5mg/dl),血尿素氮17.9~21.4mmol/L(50~60mg/dl),腎功能不全期的症狀進一步加重,並有少尿、等滲尿,血磷升高,血鈣、鈉、鉀可降低,常有代謝性酸中毒,但無併發症。
  4. 尿毒症終末期殘存腎單位<10%,內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血肌酐>442μmol/L(5mg/dl),血尿素氮>21.4mmol/L(60mg/dl),患者有明顯尿毒症症狀,包括重度貧血、噁心、嘔吐等全身各系統中毒症狀甚至昏迷,以及水中毒、高血鉀等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等。

【臨床表現】

慢性腎功能不全程度不同,表現各異,概括起來有如下表現:

一、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的表現

  1. 脫水與水腫患者對水的適應和調節能力差,一次攝入多量的水,不能在短時間內排出,易發生水腫。由於腎濃縮功能不良,當嘔吐、腹瀉或攝入不足時,腎不能相應地減少水排泄,又易發生脫水,使病情惡化。GFR下降至40~30ml/min時,出現多尿和夜尿,尿比重多低於1.016;GFR下降至10~5ml/min時,24小時尿量常少於1000ml;晚期GFR極低,出現少尿或尿閉。
  2. 低鈉與高鈉血症GFR25ml/min以下時,腎對鈉調節能力差,出現鈉平衡障礙,嘔吐、腹瀉和腎小管對鈉重吸收減少,鈉丟失過多,易發生低鈉血症,表現為乏力、表情淡漠、厭食等,重者發生低血壓甚或昏迷。突然增加鈉攝入量,腎不能很快排出,鈉在細胞外液增加,出現水、鈉瀦留,引起水腫、高血壓或心力衰竭等。
  3. 低鉀與高鉀血症患者鉀代謝一般能保持平衡,當GFR降至10ml/min以下時,易發生高鉀血症,主要原因是少尿鉀排泄減少;代謝性酸中毒K+自細胞內向細胞外轉移;機體分解代謝增加以及攝入過多和使用瀦鉀性利尿劑等。高血鉀表現為嗜睡、心動過緩,當血鉀>6.5mmol/L時可發生心律紊亂或心跳驟停。若進食少、噁心、嘔吐、腹瀉及長期應用排鉀性利尿劑、鉀攝入減少、丟失增加時,易發生低鉀血症,表現為乏力、腹脹,肌肉無力、腱反射消失、肢體癱瘓,重者呼吸肌麻痺和心律失常。
  4. 低血鈣和高血磷此類患者極為常見,GFR降至20~25ml/min時,磷排泄減少出現高血磷,磷在腸道與鈣結合後排出,限制了鈣的吸收,1,25-雙羥膽固化醇生成減少也使腸鈣吸收減少,低血鈣使PTH分泌增加,促使鈣、磷自骨中釋放到細胞外液,鈣磷乘積過高(>70),發生腎性骨營養不良症、轉移性鈣化等,低血鈣一般不出現臨床症狀,用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可降低游離鈣的比例,出現手足搐搦症。
  5. 代謝性酸中毒酸中毒是慢性腎功能不全的一常見表現,其嚴重程度與腎功不全程度大致相平行,晚期病人二氧化碳結合力<4.5mmol/L(10vol/dl),這是由於
    1. 酸性代謝產物因排泄減少而滯留於體內;
    2. 腎小管合成氨、排泄氫的能力減退;
    3. 腎小管重吸收碳酸氫鹽的能力下降;
    4. 腹瀉導致鹼性腸液丟失。嚴重酸中毒血pH明顯下降,血氯常正常或偏低,酸性代謝產物瀦留使陰離子間隙明顯高於正常,患者有疲乏、厭食、噁心、嘔吐、嗜睡、深大呼吸,逐漸陷入昏迷、休克和心跳停止。

二、尿毒症毒素引起的各系統症狀

  1. 胃腸道表現此為患者最早出現和最突出的症狀,且隨病情進展而加劇,主要因尿素在胃腸道被細菌分解為氨和碳酸銨刺激粘膜引起,表現為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呢逆、腹脹,晚期病人口中有氨味伴有口腔粘膜糜爛潰瘍、消化道大量出血等。
  2. 精神、神經系統症狀早期表現為頭昏、疲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漸出現情緒及性格改變,如表情淡漠無慾、沉默寡言、精神萎靡,晚期出現嗜睡、幻覺、譫語、大小便失禁直至昏迷。周圍神經病變以感覺異常為多見,患者感肢體麻木、皮膚燒灼感,部分病人下肢酸痛難忍,被迫不停地活動下肢。上述症狀的發生機理系尿毒症毒素、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等綜合性因素所致。
  3. 造血系統表現貧血一般為正常形態、正色素性貧血,貧血程度與腎功能不全程度一致。貧血原因為腎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紅細胞壽命縮短;存在抑制紅細胞生成的物質及造血物質缺乏等。出血亦極為常見,表現為鼻衄、皮膚瘀斑和胃腸道出血等,這與血小板數量減少、功能差,以及多種凝血因子功能異常有關。
  4. 心血管系統表現慢性腎功能不全晚期併發高血壓約占71%,多數病人血壓在21~27/13~16kPa(150~200/90~120mmHg),這是由於GFR下降,水、鈉瀦留,血容量增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性增加;腎分泌降壓物質減少及血管外周阻力增加等綜合因素所致。長期高血壓引起心臟擴大、心律失常,重者發生高血壓腦病,眼底檢查發現視網膜動脈硬化、滲出和出血,晚期出現尿毒症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和纖維素性心包炎,可併發心包積液發生心包填塞。
  5. 呼吸系統表現尿毒症病人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易合併呼吸系感染,間質性肺炎較為常見,X線顯示肺門兩側蝴蝶狀陰影,有"尿毒症肺"之稱。重度酸中毒出現深大呼吸,部分病人合併胸膜炎或胸腔積液。
  6. 皮膚表現患者表現面色萎黃,色素沉著,皮膚乾燥、無光澤、彈性差,尿素隨汗液排出沉積於皮膚形成尿素霜,或因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鈣沉積於皮膚引起頑固性搔癢。

三、代謝、內分泌紊亂和免疫功能障礙

病人血漿白蛋白降低,必需氨基酸缺乏,呈負氮平衡狀態;血甘油三酯升高,葡萄糖耐量試驗降低;空腹血胰島素升高。腎素-血管緊張素、泌乳素及胃泌素分泌過多,促甲狀腺素、睪丸素及皮質醇較正常偏低,甲狀腺、性腺功能低下,生長發育障礙。周圍血淋巴細胞數減少,淋巴細胞轉化率下降,各種免疫球蛋白降低,機體抵抗力下降,易合併呼吸、泌尿系和皮膚感染。

【輔助檢查】

  1. 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在80g/L以下,重者僅有40~60g/L,為正常形態正色素性貧血,血小板正常或偏低,感染或嚴重酸中毒白細胞可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多加快。
  2. 尿液檢查尿蛋白一般為十~卅,晚期GFR極低,尿蛋白反見減少;尿沉渣鏡檢有不同程度的血尿、管型尿,粗大寬闊的蠟樣管型對本病診斷有幫助;晨尿滲透壓多在450mOsm/kg﹒L水以下,尿比重多在1.018以下,濃縮稀釋試驗夜尿多、比重差小,晚期尿比重固定在1.010~1.020之間,GFR1~2ml/min時發生尿閉。
  3. 腎功能檢查見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分期。
  4. 血生化檢查血漿總蛋白<60g/L,白蛋白<30g/L,血鈣常低於2mmol/L(8mg/dl)、血磷多>1.7mmol/L(5mg/dl)、血鉀、鈉視病情而定。
  5. 其他檢查X線腹部平片可觀察腎影大小、形態及有無尿路梗阻和結石;放射性核素腎掃瞄、腎圖檢查可瞭解腎大小、血流量及分泌與排泄功能;B型超聲或X線斷層攝影(CT),對確定腎位置、形態及其內部結構改變有重要價值。上述檢查腎體積縮小(多囊腎除外)是本病的晚期特徵性改變。

【診斷】

  1. 慢性腎功能不全程度,依據病史、症狀和體徵,參照慢性腎功能不全分期標準即可作出分期診斷。
  2. 原發病診斷多數有明確的腎病史,結合臨床表現特點加以判斷,但晚期患者以尿毒症為主要表現,原發病表現隱匿不易識別,可先搶救尿毒症,待病情好轉,再進一步檢查確定。
  3. 促使腎功能不全加重的誘因,即尿毒症可逆因素,常見
    1. 感染:主要有呼吸道、泌尿系和皮膚感染;
    2. 有效血容量不足;
    3. 腎毒性藥物的應用如氨基甙類抗生素、多粘菌素、解熱鎮痛劑、磺胺藥和造影劑等;
    4.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包填塞;
    5. 嚴重高血壓;
    6. 高蛋白飲食等。

【治療措施】

慢性腎功能不全程度不同,治療方法不完全一樣,腎貯備功能下降期應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止腎功能進一步惡化;腎功能不全期除治療原發病外,應防止或去除加重的誘因,保護殘存的腎功能;腎功能衰竭期應限制蛋白攝入、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失衡及對症處理;終末期尿毒症必須透析或腎移植治療。

一、一般治療

腎功能代償無尿毒症症狀的患者可適當輕工作,但應避免過勞、受寒,預防感染,不使用腎毒藥物,并定期檢查腎功能和尿液。腎功能失代償有尿毒症症狀應休息治療。一些原發性疾病通過治療如狼瘡性腎炎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療法、活動性腎盂腎炎的抗生素治療、梗阻性腎病去除梗阻等,常可使腎功能得到改善。若存在腎功能不全加重的因素,應盡力去除。

二、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

  1. 水、鈉平衡以少尿引起鈉、水瀦留為多見,應限制水、鈉入量,補液量以前一日尿量加500~1000ml為宜,鈉鹽每日2~3g;輕度脫水可口服補液,重度脫水可靜脈補充,注意不要過量;高鈉血症多係脫水引起,宜主要補充水分,如生理鹽水等,輕度低鈉可增加鹽攝入量(4~6g/d),血鈉<120mmol/L,可給3%的氯化鈉200ml靜脈滴注,以後視血鈉濃度,調整補鈉量。
  2. 低鉀與高鉀血症輕度低鉀口服鉀鹽或食含鉀豐富的食物即可,嚴重低鉀需靜脈補充,補鉀濃度勿超過0.3%;高血鉀時除限制鉀攝入外,採用利尿、導瀉加速鉀排泄,血鉀>6.5mm0l/L時,需緊急處理,靜脈注射10%葡萄酸鈣10ml,或靜脈滴注碳酸氫鈉、乳酸鈉以拮抗,也可用胰島素、葡萄糖按1單位:3~5g的比例靜脈滴注。上述方法,只能暫時將血鉀轉入細胞內,維持6~8小時,應準備透析治療。
  3. 高血磷與低血鈣除限制含磷高的食物攝入外,可口服氫氧化鋁凝膠10~15ml,每日3次,以增加磷從腸道排出,長期口服可引起高血鋁應予注意;輕度低鈣可口服碳酸鈣或乳酸鈣,每日3~6g,分2~3次口服,有低鈣搐搦時,可緩慢注射10%葡萄糖酸鈣10~30ml,調整口服活性高的1,25-二羥膽骨化醇(羅鈣全),可有效地提高血鈣和防治腎性骨病。
  4. 代謝性酸中毒的處理輕度酸中毒常無症狀,僅需口服碳酸氫鈉或構櫞酸合劑即可,若二氧化碳結合力<13.5mmol/L(30vol/dl),且有酸中毒症狀時,應靜脈補鹼,按每公斤體重提高二氧化碳結合力0.449mmol/L,需5%碳酸氫鈉0.5ml、或11.2%乳酸鈉0.3ml計算,先補需要量的2/3,以後據二氧化碳結合力結果調整,使之達到17.96mmol/L(40vol/dl)即可。糾正酸中毒易發生低鈣,應注意補充。

三、維持正氮平衡,減輕氮質血症

  1. 低蛋白飲食和必需氨基酸療法適用於終末期尿毒症之前的病人,針對患者蛋白質代謝產物(血尿素氮)增加,必需氨基酸缺乏,非必需氨基酸升高,為保證機體代謝的基本需要,且又不加重氮質血症,每天供給熱量146.3J(35cal)/kg、優質蛋白質0.3~0.5g/kg,如雞蛋、牛奶、瘦肉及魚等含必需氨基酸的食物,同時減少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的食物,如米、面、豆類等植物蛋白質的攝入,可以麥澱粉、蔬菜(白菜、甘薯、南瓜等)充飢,植物油、糖及水果一般不嚴限制。每日補給必需氨基酸混合液,同時供給足夠熱量,蛋白質攝入<20g/d,可促進氮平衡,減輕氮質血症,也可口服α-酮酸製劑(腎靈)以代替必需氨基酸注射,達到同樣療效。
  2. 胃腸吸附療法氧化澱粉是澱粉和高碘酸鈉化合物,口服後與腸腔中尿素氮結合從糞便中排出,以減輕氮質血症。現多口服包醛氧化澱粉5~10g,每日2~3次,注意不與鹼性藥物合用,以免降低藥效。中藥大黃煎劑口服或灌腸,可使糞氮排出增加;也可用大黃30g、煅牡蠣30g、蒲公英20g煎液加溫水600~800ml,保留灌腸,每晚1次,有一定治療效果。
  3. 增加蛋白合成注射蛋白同化激素可增加蛋白合成、減輕氮質血症,并可改善貧血,常用苯丙酸諾龍或丙酸睪丸酮25~50mg,每2~3日肌注1次,也可用葵酸諾龍25mg,每2周肌注1次。

四、對症治療

  1. 噁心、嘔吐除糾正酸中毒外,可肌注胃復安10mg,也可常規口服嗎丁林10mg,每日3次,重者可肌注安定或氯丙嗪止嘔;有上消化道出血,可用甲氰咪呱0.4~0.6g溶於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同時應用止血劑。
  2. 高血壓降壓可按階梯方案進行,以免使血壓驟降,影響腎血流量,加快腎功能不全,β受體阻滯劑可使腎血管收縮,腎血流減少,GFR下降,故應避免應用。可順序使用下述藥物
    1. 利尿劑:常用速尿40~80mg/d,分2~3次口服;
    2. 鈣離子拮抗劑:硝苯啶15~60mg/d,分3次口服,也可選用尼莫地平等同類藥;
    3. 血管擴張劑:哌唑嗪0.5~1mg,每日3次口服,或甲基多巴0.25~0.5g,每日2~3次口服;
    4.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普托利12.5~25mg,每日2~3次口服,或依那普利2.5~10mg,每日2次口服。
  3. 利尿利尿能減輕水腫,增加毒素排泄,減輕氮質血症。內生肌酐清除率>25ml/min,噻嗪類利尿劑有效,<25ml/min,唯速尿等袢利尿劑才有效,宜從小劑量開始用,每日最大用量可達600mg,大量用時以溶於葡萄糖中靜脈滴注為宜,還應注意耳聾、血尿酸升高等副作用。若內生肌酐清除率<5ml/min,用利尿劑效差,可用20%甘露醇100ml加溫後口服,每日2~4次,同時準備透析治療。
  4. 其他症狀輕度貧血可補充鐵劑、葉酸,重度貧血有明顯缺氧症狀時,可輸少量新鮮血或紅細胞,亦無持久作用,有條件可肌注促紅細胞生成素,有顯著療效;皮膚、粘膜出血應用止血劑;感染時選對腎無毒性的抗生素;心力衰竭時除利尿外可用酚妥拉明以減輕心臟負荷,注射小量西地蘭以強心;皮膚搔癢外抹爐甘石洗劑及口服抗組織胺藥;煩躁不安可用鎮靜劑等。

五、血液淨化療法

即用人工方法代替腎排泄功能,使血液得到淨化,以幫助可逆性尿毒症渡過危險期、維持終末期尿毒症生命,或為腎移植作準備。凡屬終末期尿毒症以及難以糾正的高血容量、水腫、心力衰竭或高鉀血症和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均為本療法的適應證。血液淨化療法常用:

  1.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將病人血液和透析液同時連續不斷地引入透析器內,分別在透析膜的兩側逆向流過,透析膜是人工半透膜,根據膜平衡原理,半透膜兩側液體各自所含溶質濃度從高的一側向低的一側移動(瀰散作用),而水分則從滲透壓低的一側向高的一側滲透(滲透作用),最後達到動態平衡。病人血中尿素、肌酐、胍類、中分子物質等尿毒症毒素及多餘的水、電解質瀰散、滲透到透析液中排出,而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血細胞、細菌等則不能透過半透膜,病人所需的物質如碳酸氫根、乳酸根等瀰散到血液中得到補充,從而達到"人工腎"的目的。血液透析需具備透析機(透析液供應裝置及其監測系統)、透析液(主要成分與血漿相似)、透析器和血管通路(圖5-5-1)。透析器以賽璐玢、銅玢或聚丙烯晴膜為原料,製成0.8萬~1萬根半透膜空心纖維,置於直徑為5~10cm、長20~25cm的柱狀體內,透析面積為1.0~1.5m2,預充量約75~95ml,血液進出於空心纖維管內,透析液流經管外。長期血液透析多採用四肢皮下動靜脈吻合(內瘻),做為引流和回輸血液的通路。視腎衰程度確定每週透析次數,以透析充分為目的,一般每週透析2~3次,每次4~5小時。
  2.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腹膜是一天然的半透膜,成人腹膜面積為2.2m2,腹膜具有瀰散和超濾的功能,可清除血中尿毒症毒素、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常以手術方法將用作引流透析液的腹膜透析管置於膀胱(子宮)直腸陷窩,透析液引入腹腔,通過腹膜與病人血液充分交換,透析液所含電解質、代謝產物與血液基本平衡後,再從腹腔放出,如此往復進行,達到透析目的。腹膜透析方式有間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和非臥床持續性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alysis,CAPD)兩種。開始作IPD,即每次入液1000m1,30分鐘至1小時1次,每天10次,病情穩定後作CAPD,每次入液2000ml,4小時1次,每天4次。腹膜透析無需機器、操作簡單、心血管穩定性好,清除中分子物質優於血液透析,缺點是易發生腹膜炎和蛋白丟失等。
  3. 其他血液淨化療法:包括血液濾過、血液灌流和胃腸透析等,血液濾過副反應較血液透析少,能準確、迅速地脫水,適於高血容量心衰以及心血管穩定差的患者。血液灌流是將病人動脈血引入儲有吸附材料的容器內,通過吸附血中的毒素後,再將血液回輸體內,因不能清除多餘的水分,僅適用於某些中毒及免疫性疾病。胃腸透析是一次口服數千毫升透析液,通過腹瀉達到清除毒素之目的,因療效差和病人不易接受,已較少應用。

六、腎移植

將健康人腎移植給尿毒症病人,是尿毒症的有效方法。自50年代開始以來,已取得很大進展,特別是70年代一種強有力的抗排斥藥(環孢素A)應用於臨床以及組織配型技術的發展,使腎移植存活率顯著提高,2年存活率親屬間供腎達90%,屍體腎也有70%左右,移植人數在逐年增加。由於腎來源受限,組織配型很難完全接近,抗排斥藥帶來的副作用等尚未完全解決,腎移植病人10年存活率還較低,相信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日趨完善,腎移植必將得到廣泛地應用。腎移植的適應症是:慢性腎功能不全,內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肌酐清除率雖>10ml/min,但有頑固性高血壓、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多發性神經病變等;年齡在50歲以下,其他主要器官如心、腦、肝、肺以及下尿路無重要病變;尿毒症系原發性腎疾病引起,而非全身性疾病所致者。

【鑑別】

  1. 急性腎功能衰竭:部分病人腎疾病呈隱匿經過,遇有應激狀態(外傷、感染、吐瀉、發熱、脫水、心衰、食物中毒)使慢性腎功能不全突然加劇,需與急性腎功能衰竭鑒別。急性腎功能衰竭病史短,臨床病程呈急性經過,無明顯貧血及低蛋白血症,X線或B超檢查腎體積無縮小等為急性腎衰的特點。
  2. 原發於各系統疾病的症狀:慢性腎功能不全各系統症狀并無特徵性,當缺乏腎病史,且以某一系統損害為突出表現時,易局限於某一系統的原發病診斷,如貧血、高血壓、胸膜或心包炎、上消化道出血及胃腸炎等。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病有水、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有噁心、嘔吐、嗜睡與昏迷等表現,可據病史、尿糖、血糖、酮體及腎功能檢查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