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結核性腦膜炎
別名tuberculous meningitis
【概述】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簡稱結腦,為嚴重的結核病之一,如不經治療病死率高達100%。多見於嬰幼兒,常在原發感染6個月~1年內發生。如診斷、治療不及時、不得當,仍可造成死亡和留有後遺症。

【臨床表現】

  1. 一般起病慢,性情改變、磨人、易激惹、頭痛,無原因嘔吐,便秘。嬰幼兒起病較急,亦可先表現抽風。
  2. 一般結核中毒症狀,如前所述。
  3. 神經系統改變及體徵。(1)腦膜刺激徵:頸有抵抗、Kernig徵陽性。(2)顱神經障礙:面神經(Ⅶ)、動眼神經(Ⅲ)、滑車神經(Ⅳ)、視神經(Ⅱ)等損害。(3)腦實質損害:偏癱或交叉性偏癱,失語、多動、舞蹈病等。(4)脊髓症狀:脊髓神經根症狀,脊髓受壓迫症狀,可出現截癱、尿瀦留等。(5)腦積水症狀:頭疼、嘔吐、高熱、抽風;去大腦強直,落日眼,前囟膨隆,顱縫裂開,頭顱破壺音,呼吸不整,嚴重時出現腦疝。
以上症狀各期不同,1、2為早期症狀,約1~2周。3(1)為中期表現約1~2周,3(2)~(5)皆為晚期表現,約1~3周。

【輔助檢查】

  1. 腦脊液檢查:
    1. 典型外觀為毛玻璃狀,細胞總數100~300/ mm3,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增高, 糖與氯化物下降。
    2. 腦脊液留膜作抗酸染色找到結核菌,有特異診斷意義。
    3. 腦脊液中免疫球蛋白測定:本病患兒以IgG和IgA增高為主,IgM亦增高;病毒性腦膜腦炎僅IgG輕度升高,IgA及IgM不高;化膿性腦膜炎為IgG及IgM增高。有助於鑒別診斷。應用ELISA法測定腦脊液抗結核抗體或用PCR法檢測腦脊液中結核菌體DNA更具有特異性診斷意義。
    4. 腦脊液螢光素鈉測定:本病患兒腦脊液螢光素鈉濃度為≧6×10-7,其他如病毒性腦炎、隱球菌性腦膜炎、腦腫瘤等均低於此值。
    5. 腦脊液乳酸鹽測定:本病未經治療或治療兩周以內者, 其乳酸鹽值在1.68mmol/L(30mg/dl)以上;病毒性腦炎低於此值。
    6. 血液和腦脊液結核菌核酸潔明試驗陽性。
    7. 血沉增快,但爆發型死前數日可不快。
    8. OT或PPD試驗為陽性或強陽性反應。但以下情況可為假陰性:
      1. 營養不良,傳染病後及重症患兒;
      2. 臨終前1周左右約1/6呈陰性反應;
      3. 用激素治療3天後即可影響免疫反應而呈陰性。
  2. X線檢:查結核性腦膜炎患兒約80~90%有活動性肺結核。可為粟粒型結核,診斷意義較大。少數為陳舊性肺結核。肺部正常不能除外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

【治療措施】

(一)一般治療嚴格臥床休息,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昏迷者鼻飼。定時翻身、拍背,預防墜積性肺炎和褥瘡,注意眼、口、鼻、皮膚的清潔,眼不能完全閉合者要用油紗敷蓋,防止角膜潰瘍。

(二)抗結核藥物要依據病期及藥物的特性來制定治療方案。聯合用藥可防止耐藥菌株的產生。療程應夠長,仍分兩個階段。

  1. 強化治療階段
    1. 病情嚴重者:3種抗結核藥聯合應用。可選用:
      1. DINH+SM+RFP(或RFD) INH:用全日量的一半+10%葡萄糖,以5mg/h速度靜點,餘量口服;SM:用量同粟粒型結核,3個月;RFP,劑量同前。治療1~2周,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同時用維生素Bb。
      2. INH+RFP+EBM:用法劑量同前,3個月。
      3. INH+ETH+EBM:用法劑量同前,3個月。
      4. INH+PZA+EBM INH:劑量同前;PZA(吡嗪酰胺):20~25mg/(kg﹒d),最大不超過1.5g/d 3個月;3歲以下禁用。EBM:劑量同前。
    2. 病情較輕或早期患兒可用:INH+SM+EBM INH:劑量同前;SM:劑量同前,3~6個月;EBM:劑量同前。
  2. 鞏固治療階段:同粟粒性結核,但異煙肼總療程為1.5~2年,個別甚至2.5年。
  3. 鞘內注射或側室注射:目前多不主張鞘內注射,但結腦晚期或治療效果不理想者,或肝功能異常需要減少或停用INH時,可採用鞘內注射INH。對將要發生或己發生脊髓梗阻的患兒可作側腦室穿刺注藥。每次用量為:INH 25~50mg,地塞米松0.5~1 mg或用醋酸氫化考的松25mg,加生理鹽水到5ml,在放出等量腦脊液後將藥液慢慢推入。可先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先每天1次,連續用藥4周,待臨床症狀及腦脊液好轉後可改為每週3次,再減為每週2次、每週1次。堅持3~4個月,以鞏固療效。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在足量抗結核藥物應用同時,適當應用激素能迅速減輕中毒症狀,對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防止顱底粘連有益。一般採用潑尼松1~2mg/(kg﹒d),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停藥,療程為2~3個月以內,不宜長期應用。

(四)顱壓高的治療

  1. 除用激素外可選用以下利尿劑及脫水藥。
    1. 甘露醇:每次1~2歲kg,快速靜點或靜推,每6小時1次與50%葡萄糖交替注身寸。
    2. 醋氮酰胺:20~40mg/(kg﹒d),分2~3次間斷口服,服4天停3天。
    3. 雙氫克尿塞口服效果差。
    4. 速尿:每次2mg/kg,加入生理鹽水50ml靜滴,每日2~3次。
  2. 側腦室引流減壓適應證如下:
    1. 初治病例,將要發生腦疝的腦積水。
    2. 疑有腦疝形成的患兒。
    3. 慢性腦積水急性發作。可持續閉式引流,一般每日引流量30~150ml不得超過200ml/d,注意局部消毒,避免繼發感染。引流時間約1~2周。引流後患兒呼吸可由呼吸暫停及減慢變為規則, 高熱下降、驚厥停止,意識恢復。可贏得時間接受抗結核治療。
  3. 腦外科治療目的為徹底解決顱壓高的問題適應證為:
    1. 阻塞性腦積水,經側腦室引流減壓無效者。腦脊液已恢復正常可做側腦室小腦延髓池分流術。
    2. 慢性交通性腦積水,保守治療無效者,待腦脊液恢復正常後可行腦室腹腔分流術。
(五)對症治療
  1. 驚厥的處理可給予苯巴比妥鈉肌注,或安定靜脈或肌肉注射。
  2. 周圍神經炎或肢體震顫、精神過度興奮者,給安定、維生素口服。
  3. 水、電解質紊亂的糾正昏迷患兒因嘔吐、入量不足等原因伴有不同程度的水電解質紊亂,應根據情況予以糾正,尤其腦性低血鈉者,補液應以半滲為主。
(六)後遺症治療
  1. 癲:給予苯巴比妥、安定、苯妥英鈉、痛可定等抗癲藥物。
  2. 肢體癱瘓者:針灸、理療、按摩幫助恢復。

【鑑別】

  1. 化膿性腦膜炎:重要的鑒別點是腦脊液檢查結果,特別是塗片或培養可找到化膿性致病菌。
  2. 病毒性腦炎:起病較急,腦脊液無色透明,氯化物、糖正常、留置無膜形成,約經2~3周可自愈,腦脊液免疫球蛋白測定及分離病毒有助於診斷。
  3.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比結核性腦膜炎起病更慢,頭痛劇烈,顱內壓異常增高與其他表現不相平行。症狀有時自行緩解。應多次作腦脊液塗片檢查,用墨汁染色找到厚莢膜圓形發亮的菌體,或在沙氏培養基上有隱球菌生長可確定診斷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