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
別名vitamin D-resistant rickets、familial hypophosphatemia、renal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
【概述】

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vitamin D-resistant rickets)有低血磷性和低血鈣性兩種。本節主要敘述比較多見的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又稱家族性低磷血症(familial hypophosphatemia),或腎性低血磷性佝僂病(renal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此病特點為:

  1. 血磷低下,對一般劑量維生素D沒有反應;
  2. 尿磷增加;
  3. 鈣從腸道吸收不良,尿鈣減少或正常;
  4. 佝僂病症狀發生在一週歲以後;
  5. 生長緩慢,但年長兒發病者生長正常。

【病因學】

由於腎小管回吸收磷減少所致。腸道吸收鈣、磷不良,血磷降低,在0.65~0.97/mmol/L(2~3mg/dl),鈣磷乘積多在30以下,骨質不易鈣化。

遺傳學表現為性聯顯性遺傳。男性患者只能將此病傳給女孩。女性患者可傳給男孩和女孩。女性患者較多,但症狀輕,多數只有血磷低下而無明顯佝僂病骨骼變化。男性發病數低,但症狀較嚴重。偶見一些病例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亦有部分病例為散發性,并無家族病史。

【臨床表現】

將近週歲時下肢開始負重,才發現症狀,開始發病常以"O"形腿或"X"型腿為最早症狀,其他佝僂病體徵很輕,較少出現肋串珠和郝氏溝,缺乏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常見的肌張力低下。常不被家長注意。較重病例有進行性骨畸形和多發性骨折,並有骨骼疼痛,尤以下肢明顯,甚至不能行走。嚴重畸形,身長的增長多受影響。牙質較差,牙痛,牙易脫落且不易再生。

【輔助檢查】

X線骨片可見輕重不等的佝僂病變化,活動期與恢復期病變同時存在,在股骨、脛骨最易查出。實驗室所見主要以低血磷為主,多在0.65mmol/h(2mg/dl)左右,血鈣可在正常範圍內或偏低。尿常規和腎功能正常,尿中無氨基酸。腎小管回吸收磷率降低。

【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是防止骨畸形,盡可能使血磷升高,維持在0.97mmol/L(3mg/dl)以上,有利於骨的鈣化。維持正常的生長速率,又要避免維生素D中毒所致高尿鈣、高血鈣的發生。將多種措施的優缺點簡述如下:

  1. 單純口服磷酸鹽:為提高血磷至正常水平,常需磷酸鹽製劑。一般用磷酸二氫鈉18g和磷酸氫二鈉145g,加水至1000ml,每次15~20ml,每日5次。每日2g磷(原素磷)。磷酸鹽製劑味道難服,且易併發腹瀉。為了更好地促進磷在腸道的吸收最好同時給維生素D或DHT。
  2. 磷酸鹽和維生素D兼用:維生素D用量1~5萬IU/日,最大10萬IU/日。維生素D極易積存體脂內,直至大量積儲後才能被發現中毒症狀,故易造成中毒。DHT是類似維生素D的製品,在體內經過羥化後發生維生素D的作用,在體脂中不易積儲,不易中毒,較為安全。最初2~4周需給接近2mg/d的用量,以後僅用0.5~1.5mg/d的維持量即可控制病情。經治療後血漿鹼性磷酸酶降至正常,但血磷繼續低下,故應配合磷酸鹽製劑服用。磷酸鹽製劑中磷酸鉀比較可口,如單服時可能使血鈣降低。如能用1.25(OH)2D3 0.75~1μg/d加磷酸鹽治療,療效更好。

為了預防血鈣過高,每1~3月檢查一次24小時尿鈣和尿肌酸酐。尿鈣與尿肌酐的比值正常為0.15~0.3。如果這個比例大於0.4,說明維生素D或DHT的劑量太大,應及早減量,以減少中毒的機會。有人提倡用利尿劑如雙氫氯噻嗪1.5~2mg/kg/d,分次口服,可避免高鈣血症,并可使血磷濃度明顯增高。

【鑑別】

此病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鑒別在於以下幾個特點:

  1. 維生素D的攝入量已超過一般需要量而仍出現活動性佝僂病骨骼變化;
  2. 2~3歲後仍有活動性佝僂病的表現;
  3. 給40~60萬IU維生素D作一次口服或肌注,對一般D缺乏性佝僂病患兒在數天內血磷上升,2周內長骨X線照片顯示好轉,而本病患者沒有這些變化;
  4. 家庭成員中常見有低血磷症,是低磷抗D佝僂病的特點。

本病還要與低血鈣性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鑒別。後者又名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vitamin D dependent rickets),較少見是由於腎臟缺乏1-羥化酶,不能合成1,25(OH)2D。發病時間從生後數月起,常伴有肌無力,早期可出現手足搐搦症。血鈣降低,血磷正常或稍低,血氯增高,并可出現氨基酸尿,雖經常規劑量維生素D治療,但在X線長骨片上仍顯示佝僂病徵象。要把維生素D量增加到每日10000IU或雙氫連固醇(dihyd-rotachysterol,簡稱DHT)0.2~0.5mg才見療效。用0.25~2μg的1,25(OH)2D3治療即獲痊癒。此病一般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此外,本病還須與范可尼氏綜合徵和腎小管酸中毒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