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腎結核
別名tuberculosis of kidney
【概述】

腎結核(tuberculosis of kidney)可能為全身粟粒結核的一部分,結核菌進入血流後大多數是兩側腎臟同時受累。早期無臨床症狀。如未能控制而由腎小球發展到腎內層時,便很快波及輸尿管和膀胱,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一系列臨床症狀。小兒少見。

【臨床表現】

  1. 慢性膀胱炎症狀尿頻,尿急,尿痛、血尿、膿尿等,多為終末血尿,尿中有血塊。
  2. 患側腰部鈍痛,如輸尿管被血塊或乾酪樣物堵塞,則出現腎絞痛,病變嚴重者腎區可觸到包塊。
  3. 多伴有其他結核病灶,如肺、骨、淋巴結結核等。

【輔助檢查】

  1. 尿檢查有蛋白及紅細胞、膿細胞,嚴重者呈肉眼血尿及膿尿。留24小時尿,離心沉渣塗片可找到結核菌,必要時可做培養或動物接種。
  2. 血沉增快。 3.OT或PPD試驗陽性。

    X線檢查

    1.腹部平片示腎輪廓增大,偶見鈣化影。

  3. 靜脈腎盂造影,可見腎盂、腎盞模糊,腎盞邊緣不整齊或有缺損。
  4. 膀胱鏡檢查對不能確診者,可直接觀察膀胱病變情況,可分別檢查兩側尿液及腎功能,亦可作逆行造影,能更清楚地顯示腎盂、腎盞形態。

【治療措施】

(一)保守治療

  1. 抗結核藥物 對早期輕症、腎盂腎盞破壞不嚴重者,用抗結核藥物可以治癒。在藥物治療過程中須定期觀察療效反應,包括每週常規驗尿,每4~6個月做一次靜脈腎盂造影,觀察腎盂病變及有無輸尿管狹窄發生。效果不好者應及時改變治療方案,不能延誤手術治療。三種藥物聯合:用法、藥量、用藥停藥原則同原發型肺結核。 (1)INH+EBM+SM: INH: 1~1.5年; EBM:9~12個月; SM:1~2個月後改為每週3次,3~6個月。 (2) INH+RFP+SM: INH: 1~1.5年; RFP: 9~12個月; SM:1~2個月後改為每週3次,3~6個月。
  2. 一般療法臥床休息,最好住院治療,加強營養及給予多種維生素。
(二)手術治療指徵如下。
  1. 單側有廣泛性病變,而對側腎功能正常者。
  2. 雙側病變,一側嚴重破壞無機能,另一側病變較輕,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可切除嚴重側。
  3. 單側腎結核廣泛鈣化(稱「腎自家截除」)亦可手術切除。
  4. 單側腎盂輸尿管病變嚴重,影響腎功能或發生繼發感染者。
(三)手術前後用藥
  1. 合併其他器官結核時,先抗結核治療3個月,一般情況穩定後再做手術。
  2. 單純腎結核術前也應用抗結核藥1~2周。
  3. 腎切除術後至少繼續用抗結核藥治療6~12個月。

【鑑別】

  1. 慢性腎盂腎炎有膀胱刺激症狀,可出現血尿、膿尿,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用一般抗生素治療有一定療效。細菌學檢查可以鑒別。腎結核所致的膀胱炎是持續性的。用一般抗生素無效,且逐漸加重。
  2. 泌尿系腫瘤小兒常見的是腎胚胎瘤,表現為無痛性血尿,膀胱刺激症狀不明顯,腹部多可觸及包塊,尿內無結核菌。
  3. 泌尿系結石腎結核有輸尿管絞痛者要與輸尿管結石相鑒別。腹部平片即能顯示結石影像,尿中以紅細胞為主,尿內找不到結核菌。無結核中毒症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