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旋毛蟲病 |
---|
別名 | trichinellosis、trichinosis |
---|
旋毛蟲病(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線蟲(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流行於哺乳類動物間,人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蟲包囊的豬肉等而感染。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腸道症狀、發熱、肌痛、水腫和血嗜酸粒細胞增多等。
(一)傳染源 豬為主要傳染源,其它肉食動物如鼠、貓、犬、羊以及多種野生動物如熊、野豬、狼、狐等亦可感染并通過相互殘殺吞食或吃了含有旋毛蟲囊包的動物屍體而感染。有人提出本病的兩個傳播環,即家養動物環和野生動物環。人為此兩個傳播環的旁系,在無人類感染的情況下,這兩個傳播環均能各自運轉。
(二)傳播途徑 人因吞食含包囊的豬肉、狗肉、羊肉或野豬肉等而感染。爆發流行與食生肉習慣有密切關係。
(三)易感人群 人對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產生顯著的免疫力,再感染者病情遠較初次感染者為輕。
(四)流行情況 旋毛蟲病散在分佈於全球,以歐美的發病率為高。國內主要流行於雲南、西藏、河南、湖北、東北、四川等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亦有本病發生。近年各地調查,豬的感染率一般為0.1~0.2%,某些地區檢出率達2%或7%,個別地區送宰的豬群檢出率竟高達50%。鼠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亦較高較重。
【病原學】旋毛蟲雌蟲長3~4mm,雄蟲長僅1.5mm,通常寄生於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腸壁,交配後雌蟲潛入粘膜或達腸繫膜淋巴結,排出幼蟲。後者由淋巴管或血管經肝及肺入體循環散佈全身,但僅到達橫紋肌者能繼續生存。以膈肌、腓腸肌、頰肌、三角肌、二頭肌、腰肌最易受累,其次為腹肌、眼肌、胸肌、項肌、臀肌等,亦可波及呼吸肌、舌肌、咀嚼肌、吞嚥肌等。於感染後5周,幼蟲在纖維間形成0.4×0.25(mm)的橄欖形包囊,3個月內發育成熟(為感染性幼蟲),6個月~2年內鈣化,但因其細小,X線不易查見。鈣化包囊內幼蟲可活3年(在豬體內者可活11年)。成熟包囊被動物吞食後,幼蟲在小腸上段自包囊內逸出,鑽入腸粘膜,經四次脫皮後發育為成蟲,感染後一週內開始排出幼蟲。成蟲與幼蟲寄生於同一宿主體內。
旋毛蟲對人體致病作用的強弱,與攝入幼蟲包囊數量及其活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功能狀態等因素有關。輕者可無症狀,重者可因而致死。按旋毛蟲在人體的感染過程可分為下列三期:
(一)侵入期(小腸期,約1周) 脫囊幼蟲鑽入腸壁發育成熟,引起廣泛的十二指腸炎症,粘膜充血水腫,出血甚至淺表潰瘍。約半數病人感染後一週內有噁心、嘔吐、腹瀉(稀便或水樣便,日3~6次)、便秘、腹痛(上腹部或臍部為主,呈隱痛或燒灼感)、食慾不振等胃腸道症狀,伴有乏力、畏寒、發熱等。少數病人可有胸痛、胸悶、咳嗽等呼吸道症狀。(二)幼蟲移行期(2~3周) 感染後第二周,雌蟲產生大量幼蟲,侵入血循環,移行至橫紋肌。幼蟲移行時所經之處可發生血管性炎症反應,引起顯著異性蛋白反應。臨床上出現弛張型高熱,持續2d至2月不等(平均3~6周),少數有鞍狀熱。部分患者有皮疹(斑丘疹、蕁麻疹或猩紅熱樣皮疹)。旋毛蟲幼蟲可侵犯任何橫紋肌引起肌炎:肌細胞橫紋肌消失、變性、在幼蟲周圍有淋巴細胞、大單核細胞、中性和嗜酸粒細胞,甚至上皮樣細胞浸潤;臨床上有肌肉酸痛,局部有水腫,伴壓痛與顯著乏力。肌痛一般持續3~4周,部分可達2月以上。肌痛嚴重,為全身性,有皮疹者大多出現眼部症狀,除眼肌痛外,常有眼瞼、面部浮腫、球結膜充血、視物不清、復視和視網膜出血等。重度感染者肺、心肌和中樞神經系統亦被累及,相應產生灶性(或廣泛性)肺出血、肺水腫、支氣管肺炎甚至胸腔積液;心肌、心內膜充血、水腫、間質性炎症甚至心肌壞死、心包積液;非化膿性腦膜腦炎和顱內壓增高等。血嗜酸粒細胞常顯著增多(除極重型病例外)。
頂新製油 大絕韻 木崗雞蛋 每日C 味全 貝納頌 大醇豆 LCA506 36法郎 Jagabee加卡比薯條 康師傅 順胜實業 頂伸貿易 正義 統一眼鏡 應宏科技 台灣之星 德克士 崑山帆宏 福滿家(廣州市) 全家(中國) |
重症患者可呈惡病質,虛脫,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
(一)血象 早期移行期白細胞計數及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達1~2萬/mm3,但重症患者嗜酸粒細胞可不增加。
(二)肌肉活組織檢查 感染後第四周取三角肌或腓腸肌(或浮腫,肌痛最顯著的部位)近肌腱處肌肉一小片,置兩玻片中壓緊,低倍鏡下觀察,可見蜷曲的幼蟲,蟲體周圍有多數炎性細胞包繞,形成小型肉芽腫。肌肉活檢受摘取組織局限性的影響,在感染早期及輕度感染者每不易檢出幼蟲。感染較輕鏡檢陰性者,可將肌片用胃蛋白酶和稀鹽酸消化,離心沉澱後檢查幼蟲,其陽性率較壓片法為高。
(三)免疫學檢查 旋毛蟲抗原可分為蟲體抗原、蟲體可溶性抗原(有感染性幼蟲體可溶性粗抗原和自感染性幼蟲體杆細胞內α顆粒提取的可溶性抗原兩種)、表面抗原(自蟲體表面提取或剝離的可溶性抗原)、以及排泄分泌抗原(或稱代謝抗原)。國內外試用過多種免疫學檢查方法,包括皮內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皂土(亦稱美粘土,bentonite)絮狀試驗、對流免疫電泳、環蚴沉澱試驗、間接螢光抗體試驗(IFA)、間接血凝試驗(I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以及間接免疫酶染色試驗(IEST)等。其中後四者的特異性強、敏感性高,且可用於早期診斷。①IFA對早期和輕度感染均有診斷價值。以全幼蟲作抗原,在幼蟲皮層周圍或幼蟲口部有螢光沉澱物者為陽性反應。患者於感染後2~7周可出現陽性反應。②IHA用凍干致敏綿羊紅細胞、以IHA檢測患者血清中抗體。用濾紙乾血滴代替血清,結果無顯著差異,適用於流行病學調查。③ELISA敏感性高於IFA。常採用以蟲體生理鹽水浸出液為抗原。④IEST用感染鼠肌肉冰凍切片作抗原,以IEST檢測患者血清中抗體。血清學試驗於感染後2~4周開始陽性,感染後7周多全部陽性。反應如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抗體效價4倍升高者尤有診斷價值。血清學檢查在抗體檢測上取得良好效果,但人、畜感染旋毛蟲後,抗體持久存在於血清中,不利於療效考核。近年國內外已成功地製備旋毛蟲幼蟲單克隆抗體。採用蟲體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結合單克隆抗體、多克隆抗體-間接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中循環抗原,抗原陽性結果提示為現症感染,且具療效考核價值。
診斷依據:①病前1~2周(1~40d)攝食生豬肉等史;②臨床特點主要為發熱、肌肉疼痛和水腫、皮疹等,初期可有胃腸道症狀,血白細胞總數和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等;③確診有賴於肌肉活檢找到幼蟲或(和)血清學檢查。
(一)一般治療 症狀明顯者應臥床休息,給予充分營養和水分。肌痛顯著可予鎮痛劑。有顯著異性蛋白反應或心肌、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嚴重患者,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最好與殺蟲藥同用。一般強的松劑量為每日20~30mg,連服3~5d,必要時可延長;亦可用氫化可的松100mg/d,靜滴,療程同上。
(二)病原治療 苯咪唑類藥物中以阿苯達唑為首選,其療效好、副作用輕。國內採用劑量為每日15mg/kg、24~32mg/kg,分2~3次口服,療程5d(長者10d)的不同方案,均取得良好療效。必要時間隔2周可重複1~2個療程。一般於服藥後2~3d體溫下降、肌痛減輕、浮腫消失,少數病例於服藥後第2~3d,體溫反應所致。噻苯咪唑對成蟲和幼蟲(移行期和包囊期)均有殺滅作用;劑量為25mg/kg,日2次,療程5~7d,必要時間隔數日後可重複治療;本品偶可引起頭暈、噁心、嘔吐、腹部不適、皮炎、血壓下降、心率減慢、血清轉氨酶值升高等反應,加用強的松可減輕反應。甲苯咪唑對各期旋毛蟲幼蟲的療效可達95%,對成蟲療效略低;成人劑量為100mg,日服3次,療程5~7d(幼蟲)或10d以上(成蟲)。
(一)加強衛生宣教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豬肉及其他哺乳類動物肉或肉製品是最簡單而有效的預防措施。
(二)控制和管理傳染源 改善奍豬方法,提倡圈奍,病豬隔離治療;滅鼠,防止鼠糞污染豬圈;飼料煮熟以防豬只感染。
(三)加強肉類檢驗,未經檢驗不准出售。庫存豬肉經低溫冷凍處理,在-15℃冷藏20d,或-20℃冷藏24h,可殺死幼蟲。
本病應與食物中毒(初期)、嗜酸粒細胞增多的疾病如結節性多動脈炎、風濕熱、皮肌炎、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鑒別。流行病學資料對鑒別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