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先天性巨細胞包涵體病
【概述】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感染人類巨細胞病毒的一種全身感染綜合徵。因被感染細胞變大,核內和胞漿內出現包涵體,故本病又稱巨細胞包涵體病。巨細胞病毒感染症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唾液腺病毒症,是無症狀限局性感染,嬰幼兒較常見;另一種是全身感染,主要侵犯嬰兒,比較少見。

【病因學】

病因

初次感染後,cmv將在宿主細胞中無限期存在成潛伏狀態。可能累及多種組織器官,尸檢提示肺、肝、胰、唾液腺、中樞神經系統及腸也可能是病毒潛伏場所。先天性感染的嚴重程度,與缺乏產生沉澱抗體的能力和t細胞對cmv的應答有關。兒童和成年人感染cmv後,在外周血中出現具有抑制細胞毒表型的活化t淋巴細胞,如果宿主的t細胞功能受損,潛伏的病毒就可能復活并引起多種症候群。組織移植後發生的慢性刺激,為cmv活化,誘發疾病提供了條件。某些針對t細胞的強烈免疫抑制劑如抗胸腺細胞球蛋白,與臨床cmv症候群高發率有關。此外,cmv在功能上可作為輔助因子,使潛伏感染的hiv活化。

【診斷】

症狀

cmv感染的自然史很複雜,在原發性感染以後排毒,往往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然後感染轉為潛伏。常有復發感染伴重新排毒。甚至在原發感染後很多年,潛伏病毒再激活,也可能有不同抗原性病毒株的再感染。cmv感染的臨床表現與個體免疫功能和年齡有關。從表2所示,不論從垂直感染、平行傳播或醫源性感染所出現的症狀與體徵都是多種多樣的。

關於後天性cmv感染症,在臨床中常見於輸血後的單核細胞增多症,由於免疫功能缺陷而發生血管、網膜炎、肺炎以及消化道感染。並且大多數患者合併格-巴氏綜合徵。

檢查

一、病毒分離。

二、血清抗體檢測:最常用的有補體結合試驗(cf)、間接免疫螢光試驗(iif)、免疫酶試驗(eia)、間接血凝試驗(iha)和放射免疫試驗(ria)等檢測cmv-igg和igm抗體。

【治療措施】

治療

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治療,可應用各種抗病毒製劑如gcv、抗巨細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製劑、干擾素及轉移因子等。但這些藥物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往往停藥後病毒又潛伏地回升,鑒於此種病毒可能作為艾滋病的病因之一,各國學者均在致力於控制其感染的研究。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