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化膿性腦膜炎
別名purulent meningitis
【概述】

很多種細菌都可引起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其中最常見的是腦膜炎雙球菌,其次為肺炎雙球菌和流感桿菌。這兩種細菌所引起的腦膜炎多見於嬰兒期。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腦膜炎可見於各年齡,常先有敗血症或化膿灶,以後發生腦膜炎。大腸桿菌和副大腸桿菌等引起的多見於新生兒,其他一些毒力不強的細菌如變形桿菌、產鹼桿菌、腸球菌、李司忒桿菌、卡他球菌和綠色溶血性鏈球菌等在新生兒期偶可引起腦膜炎。傷寒桿菌偶可在敗血症期引起腦膜炎,綠膿桿菌常在開放的顱腦外傷時感染引起。兩種不同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腦膜炎多見於嬰兒。

【臨床表現】

起病急,偶而初起症狀輕,經1~3天才出現典型症狀。表現為發熱,嘔吐,嗜睡,譫妄,驚厥,昏迷,面色發灰, 雙目凝視發呆,感覺過敏,煩躁不安,尖叫, 頸強直,頭後仰,前囟飽滿或膨隆,克氏徵、布氏徵陽性。2歲以上小兒常訴頭痛,意識障礙較明顯。也可伴有脫水、酸中毒。在體格檢查時還應注意發現感染灶,如肺炎、中耳炎、鼻竇炎、顱腦外傷、皮膚膿腫和敗血症等。

【輔助檢查】

  1. 腦脊液檢查:腰椎穿刺對診斷有決定性意義(但如有顱內壓明顯增高或穿刺部位有異常時則禁忌穿刺,首先要靜脈給脫水劑1次,然後用較細的針穿刺,不測壓力,慢慢放出1~2ml腦脊液)。腦脊液塗片找菌應作為常規,同時應作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在經過治療的患者,培養為陰性,但塗片多能查見病原菌。腦脊液外觀混濁,細胞數增加可達數百~數萬,五管糖陰性,蛋白強陽性。也可用腦脊液進行特異性抗原的快速診斷方法:如對流免疫電泳、乳膠凝集試驗和免疫螢光法等。腦脊液乳酸脫氫酶及其同功酶均升高;乳酸>3.9mmol/L, C?反應蛋白陽性。
  2. 血象: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核左移。
  3. 頭顱CT掃瞄:急性患者不需作CT檢查,但對疑有併發症如硬腦膜下積液、腦室管膜炎的患兒應進行CT檢查,以便及時處理和隨訪。

【診斷】

對化膿性腦膜炎早期症狀和體徵應有所認識,有可疑時應及時進行腰椎穿刺確診,以免貽誤救治時機,增加病死率或後遺症。

【治療措施】

除對症治療外,應積極進行病原治療。

病原治療首先應查明或初步判斷為何種致病菌,然後選用合適的抗生素。

  1. 大劑量青黴素40萬~80萬U/(kg﹒d),分4~6次靜脈滴注,總療程為3~4周。
  2. 氨苄青黴素150~300mg/( kg﹒d),每日分4~6次靜脈滴注,總療程3~4周。
  3. 氯黴素60~100mg/(kg﹒d),總量不超過2g,每日分3~4次靜脈滴注,療程為3~4周。
  4. 頭孢黴素頭孢膚肟或氨噻肟頭孢為100~200mg/( kg﹒d),每日量分2~4次靜脈滴注;或頭孢三嗪噻肟80mg/( kg﹒d ),每日靜脈滴注1次。療程3~4周。
  5. 其他異青黴素150~300mg/(kg﹒d),乙氧萘青黴素100mg/( kg﹒d),頭孢Ⅱ50mg/(kg﹒d),萬古黴素40mg/(kg﹒d),紅黴素30~50mg/(kg﹒d) , 羧苄青黴素150~300mg/(kg﹒d),氧哌嗪青黴素100~200mg/(kg﹒d)等均可選用作靜脈注射。療程3~4周。

合併症治療

  1. 硬膜下積液每天或隔天穿刺,每次局部抽液不超過10~15ml,如2周後積液仍未減,則作硬腦膜下腔空氣造影,持續引流。如仍無進步可考慮做囊腔剝離術。
  2. 腦室管膜炎應進行腦室內注射抗菌藥物,顱壓明顯增高者可採用腦室穿刺法側腦室控制性引流。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