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急性颅内压增高征
别名acute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概述】

急性颅内压增高征(acute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是由多种疾病所致的一种常见症候群,重者可迅速发展,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病因學】

(一)脑组织容积增大

  1. 弥漫性脑水肿
    1. 感染:脑炎、脑膜炎(特别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引起中毒性脑病。
    2. 脑缺氧:窒息、溺水、心跳骤停、一氧化碳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引起的严重脑缺氧水肿。
    3. 脑外伤、瑞氏综合征等。
  2. 局部脑水肿
    1. 脑肿瘤:特别是迅速发展的脑肿瘤。
    2. 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血液病(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 脑囊虫、囊肿等病变邻近的脑水肿。
(二)脑脊液的动力学障碍
  1. 交通性脑积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以外受阻,见于脑外伤、感染、先天畸形等。
  2. 脑室系统的脑脊液流动受阻,如先天畸形、感染、肿瘤等。
  3. 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
(三)脑血容量增大
  1. 静脉回流受阻:上腔静脉综合征。
  2. 代谢障碍所致脑血流量增多。
    如缺氧或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碳酸血症所致的脑血管扩张。
  3. 高血压或高容量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4. 血管自动调节反射失效:如外伤、肿瘤、脑缺血、严重的高血压或低血压。
在正常情况下,颅腔内脑实质、脑血流量与脑脊液量保持相对恒定,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0.59~1.57kPa(60~160mmH2O)内。当三种中任何一、二种物质的容量增加,其他二或一种物质代偿性地减少,以平衡颅内压。但颅腔内容积实际可调节范围很小。当其增加容积超过代偿限度时,就必然导致颅内压升高。在小儿侧卧位安静状态下测脑脊液压力≧1.96kPa(200mmH2O)时,即为颅内压增高;若≧4.9kPa(500mmH2O)时为严重颅内压增高。此时常引起脑组织嵌入孔隙形成脑疝。

【臨床表現】

(一)颅内压增高症

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是年长儿颅内高压症三大主征。头痛较剧烈,清晨尤重,当咳嗽、喷嚏、头部位置改变时加重。新生儿常睁眼不眠、呈脑性尖叫和前囟膨隆紧张。婴幼儿因颅缝裂开、前囟未闭的代偿作用,头痛不如儿童明显,常表现为躁动不安、揉鼻、挖耳等。呕吐常呈喷射状,多不伴有恶心,后颅窝肿瘤时呕吐更严重。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为颅内高压重要标志之一。小动脉痉挛,静脉扩张,甚至视网膜水肿。少数病例可因动眼、外展神经麻痺出现复视。由于中脑受压,中脑网状结构受损可致意识障碍、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昏睡或躁动,严重者昏迷。肌张力增高,当大脑皮层运动区受刺激时可出现惊厥。当延髓受刺激时可产生代偿性血压增高,脉搏减慢,呼吸中枢受损害时,呼吸先快,后节律不整甚至暂停。婴幼儿可见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反复惊厥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

(二)脑疝
  1.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沟回疝)小脑幕上颅内高压时,受累侧颞叶疝入小脑幕切迹。表现为患侧瞳孔先缩小,或忽大忽小,继而扩大,瞳孔两侧不等是小脑幕切迹疝的特点。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对侧或双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2. 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后颅窝病变时,小脑扁桃疝入枕骨大孔。表现为颈项强直,头部向后仰,四肢强直性抽搐,瞳孔常呈对称性缩小,继而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瞳孔及眼球固定,昏迷加深,呼吸节律不整,心率先快后慢,血压先高后低,直至呼吸心跳骤停。

【診斷】

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具有头痛、呕吐与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典型表现,易于诊断。确诊后即应查找病因,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有选择的进行以下几项检查,做为病因诊断的依据:脑超声波检查、颅骨透照、CT扫瞄、头颅X线拍片、硬膜下或腰椎穿刺等。凡有颅内压增高者,腰椎穿刺要慎重,以免诱发脑疝。若必须穿刺以明确诊断者,术前静脉注射甘露醇,术中控制脑脊液流速及量,禁做奎氏(压颈)试验,术后平卧2~4小时,并进行严密观察。

【治療措施】

  1. 降低颅内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脑疝发生,首选高渗性脱水剂20%甘露醇1~2g/kg,静脉滴注,在30~60分钟内注完,每4~6小时一次,症状好转后每8~12小时一次。当出现急性脑疝时,如不及时抢救,很快导致死亡,此时应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在10~30分钟内输注完毕。一般用后10~20分钟即产生降压作用。30分钟达作用之高峰,如半小时后病情不见好转可重复应用。
  2. 利尿剂:首选速尿每次1~2mg/kg或利尿酸钠每次0.5~1mg/kg,溶于10%葡萄糖内静脉注射,每日2~3次,亦可肌注。为减少脑脊液容量,可口服醋唑磺胺(diamox)除利尿外尚能抑制脑脊液生成,剂量为10~30mg/kg﹒次,1日1次。
  3. 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抗炎、抗毒作用,可降低血管及血脑屏障通透性,防治脑水肿。应用地塞米松0.25~0.5mg/Kg,每日一次静滴。
  4. 液体疗法:原则为“补脱兼顾”,强调限制入水量,不宜过多补液,一般按30~60ml/kg﹒d,保持患儿呈轻度脱水状态。如有脑疝发生应快脱慢补;脑水肿合并有心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时,应先利尿后再慢脱慢补;脑水肿合并休克时,应边补边脱或先补后脱,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血或血浆。
  5. 防治呼吸衰竭。
  6.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有效治疗。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