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創傷性口炎
別名traumatic stomatitis
【概述】

創傷性口炎(traumatic stomatitis)是由機械性、化學性、物理性等因素造成口腔粘膜損傷所致的非特異性急、慢性炎症。

【病因學】

  1. 機械性因素
    這是創傷性口炎最多見的原因,常形成創傷性潰瘍。按刺激持續時間的不同,可分為持久性及非持久性刺激因素。持久性刺激因素包括齲齒破壞後的殘冠、殘根、尖銳的牙尖,經磨損後的牙齒銳緣,不良修復體的卡環、尖銳邊緣,過長的基板,舌繫帶過短時與新生下頜乳切牙的摩擦等均是長期存留在口腔內可以引起慢性創傷性損害的因素。非持久性機械刺激包括硬、脆食物(如油炸或烘烤過的較硬食物)、硬橡皮製成的奶嘴、咀嚼不慎時的咬傷、牙刷太舊不整齊的刷毛、刷牙用力不當、口腔科醫師使用器械操作不當、或其他外傷等均可對口腔粘膜造成急性損傷。
  2. 化學因素
    常見的化學物質為具有腐蝕性的強酸、強鹼,口腔治療用藥酚、硝酸銀、三氧化二砷等接觸了口腔粘膜。臨床上多見於誤入口腔或使用不當,有時則為自傷性。
  3. 物理性因素
    口腔粘膜的熱損傷并不多見,偶因飲料、茶水或食物過燙時引起粘膜燙傷。超過一定劑量放射線全身或頭面部照射,可引起全身和口腔組織損傷,造成急性放射病和/或放射性口炎,主要變化是炎症。戰時發生在核武器爆炸後,和平時期多因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或因輻射事故引起。

【診斷】

一、創傷性潰瘍
機械性刺激因素對口腔粘膜的損傷,最常見為形成創傷性潰瘍(traumatic ulcer),潰瘍特點可因損傷的性質、潰瘍的持續時間長短、潰瘍的部位和是否有繼發感染而不同。
1.褥瘡性潰瘍(decubital ulcer)
褥瘡性潰瘍是持久性機械刺激引起的一種口腔粘膜深潰瘍。多見於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殘根、殘冠和不良義齒的長期慢性刺激可在鄰近的部位發生病損,多見於舌緣和唇、頰粘膜。早期受刺激處粘膜發紅,有輕度的腫脹和疼痛,如及時去除刺激,粘膜可恢復正常,否則形成潰瘍。潰瘍為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形狀與刺激物一致,如托牙基板壓迫可在口底或前庭溝處形成與基板吻合的圓形或窄長形潰瘍。因粘膜長期受刺激,有的潰瘍可波及到粘膜下層形成深潰瘍、潰瘍邊緣微隆起,中央凹陷,潰瘍表面有淡黃或灰白色假膜,局部淋巴結可觸及。

兒童乳牙的慢性尖周炎,當牙槽骨已遭受破壞,再加以恆牙萌出時的壓力,有時可使乳牙根尖部由牙槽骨的破壞部位穿破牙齦表面潰瘍面而暴露在口腔內,形成對粘膜的刺激,引起褥瘡性潰瘍。牙根尖往往直插入潰瘍當中,此種情況以上唇及頰部多見。

因為形成褥瘡性潰瘍的刺激是緩和而長期的,故潰瘍表面多為炎性肉芽組織而缺少神經纖維,故疼痛不很明顯,但有繼發感染時疼痛可加重。

2.增殖性病損(hyperplastic lesion)
多見於老年人,由於義齒的基板邊緣不合適引起的長期而緩和的慢性刺激使組織產生增殖性炎症病變。粘膜呈堅韌的肉芽腫性增生,有時伴有小潰瘍面,有時僅有炎症性增生而無潰瘍面。患者一般無明顯的疼痛症狀。

3.急性損傷病損
多引起口腔粘膜撕裂傷或擦傷,如小兒常將異物伸入口內,在奔跑時不慎跌跤,異物易刺傷粘膜引起擦傷和軟組織撕裂傷。咬傷也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創傷,常發生於舌、頰或唇,一般多只引起小潰瘍。一種罕見的咬傷見於癲癇患者發病時可咬傷舌而成較大潰瘍,重者可引起組織缺損。

4.Riga病
或稱Riga-Fede病,是專指嬰兒舌繫帶由於創傷而產生的潰瘍。多見於舌繫帶過短的嬰兒,初萌出的下切牙邊緣較銳,在吮奶時因舌繫帶短,舌不能充分抬起和伸出,故乳牙切緣與舌腹部和舌繫帶摩擦形成潰瘍,潰瘍邊緣清晰,表面不平,有灰白色假膜覆蓋,時間久者則邊緣隆起,有炎症性增生。

5.Bednar口瘡
嬰兒上齶粘膜較薄,尤其在翼鉤處,在較硬的橡皮奶嘴或其他異物的摩擦壓迫下,可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淺潰瘍。

二、粘膜血疱
臨床上常因脆、硬食物的摩擦或不慎咬傷而引起口腔粘膜形成血疱(mucosal hematoma)。好發於軟齶、咽旁、頰、舌和口角粘膜。患者在咀嚼時突感局部異常感或劇痛,張口即可見到此處粘膜有血疱,為紫紅色、疱壁薄、大小約1~3cm,大疱可迅速破損而出血,破後疱膜覆蓋其上,以後疱膜壞死、脫落而呈一邊緣清楚的鮮紅色糜爛面,上有少量分泌物,周圍粘膜充血,患者感燒灼樣疼痛,說話、進食時疼痛加重,病程歷時7~14d而癒合。小血疱不易破,如將疱中血液吸出,且無繼發感染時,1~2d即可癒合。

三、化學性灼傷
腐蝕性化學藥物主要引起粘膜組織蛋白的凝固,組織壞死,病損表面形成一層白色壞死的薄膜,如拭去即露出出血的紅色糜爛面,自覺疼痛。封三氧化二砷失活牙髓時,如暫時水門汀封閉不嚴,而使砷劑溢出,不但損及牙齦及鄰近粘膜呈灰褐色組織壞死,更有甚者可使牙槽骨壞死。

四、熱灼傷
輕度燙傷僅見粘膜發紅,有輕微疼痛或麻木感,并不形成糜爛或潰瘍。但熱損傷嚴重時可形成水疱,疱破潰後形成糜爛或淺潰瘍,疼痛明顯。

五、放射線損傷
一般在照射後第2周,當劑量達到1.29C/kg左右時可出現反應,引起放射性口炎。開始為瀰散性紅斑,以後可引起血疱,破後形成潰瘍或糜爛,表面蓋有灰黃色假膜,可引起繼發感染,除此之外尚可引起牙齦出血、齦炎、冠周炎、口乾等。

【治療措施】

  1.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首先應拔除殘根、殘冠、修改或拆除不合適的修復體,磨改銳利的牙尖或牙緣,Riga病應磨鈍下頜乳切牙切嵴,潰瘍未癒合時可用湯匙餵養,待潰瘍癒合、患兒稍大時可手術矯正舌繫帶過短,更換過硬的橡皮奶嘴等。
  2. 局部治療
    以預防繼發感染、止痛、促進潰瘍癒合為原則。可以1%普魯卡因液含漱或塗0.5%達克羅寧液止痛;局部以消炎漱口水漱口;局部塗2%龍膽紫、2.5%金黴素甘油;或貼敷各種消炎藥膜;亦可外敷中藥散劑如潰瘍散、養陰生肌散等。化學性灼傷應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飽滿的血疱應用消毒針刺破,若已破潰時,按以上方法治療。
  3. 全身治療
    如有繼發感染、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等根據情況給予抗生素和各種維生素。

【鑑別】

創傷性口炎雖因刺激因素和病損部位不同而表現各異,但多數原因明確,故診斷不難。

1.有損傷史,或病損的相應部位有明顯的刺激因素存在。

2.病損的特點與刺激因素相一致。

3.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後,病損即癒合,慢性長期不愈的潰瘍,去除刺激後仍不癒合者,或潰瘍較深大、基底較硬者,應作活體組織檢查與癌相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