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别名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概述】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儿童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病因學】

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多数人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约80%的病人在发病前有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较常见。用特殊的检查方法,约60%的病人血清中存在一种抗自身血小板的抗体,有时和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同时发生。患者的血浆若输给正常人,能使受血者血小板减少,甚至出现紫癜,如将正常人的血小板输给患者,则在患者体内迅速被破坏,新生儿病人约半数母亲有同样疾病。最近用免疫药物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的效果。

脾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尚有争论,当脾功能亢进时,能破坏吸附着抗体的血小板;脾参与抗体的产生,直接作用于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抑制血小板的成熟;部分患者在脾切除后可使病情缓解,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停止。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张力低下,与本病也有一定关系。

【臨床表現】

任何年龄的小儿皆可发病,多见于2~8岁小儿,其发病数约占小儿总数的70%以上。

皮肤、粘膜有广泛的自发性出血,多呈瘀点或瘀斑,可见鼻衄、牙龈出血、呕血、便血和血尿;青春期女孩可有月经过多。轻者除皮肤、粘膜出血外无其他特殊表现;重者伴有发热、苍白、循环衰竭,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者偶见,有颅内高压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嗜睡或躁动、昏迷、抽搐等。母亲患此病者,新生儿亦可发病,多在1~2周内自愈。

本病可分为急、慢两型:

急性型:多见于婴幼儿,春季多见,突然发病,出血严重,发病前或同时多有感染,部分病人可转为慢性型。

【輔助檢查】

血小板计数一般在60×109/L(6万/mm3)以下,出血时间在3分钟以上,有的可长达1小时或更长;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如出血过多或反复出血后可出现贫血;血小板极度减少时凝血时间可以延长,是由于缺乏血小板凝血酶之故。

骨髓象:出血严重者出现增生性骨髓象。急性型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高,如增高则幼稚巨核多;慢性型巨核细胞增多,颗粒巨核为多。

慢性型: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小儿,多数起病缓慢,出血较轻,约10%的病人由急性型转来。病程超过半年。

【治療措施】

  1. 一般疗法安静休息,避免外伤,积极控制感染,给予维生素C、P,继发贫血者应给予铁剂。
  2. 止血注射或口服止血敏,鼻衄者用肾上素棉球填塞。
  3. 免疫抑制疗法急重症出血者,宜将氢化可的松5~10mg/kg﹒d分两次静脉滴注,症状好转后改为口服强的松;亦可开始即口服强的松2mg/kg﹒d(重症者可加至4mg/kg﹒d),急性型出血停止后即可逐渐减量停药,如用药不足一周者停药不必逐渐减量,慢性型用药如超过一周,须逐渐减量,宜用最少维持量保持血小板在正常范围3~6个月后,方可停药。亦可用硫唑嘌呤(1~1.5mg/kg﹒d)或环磷酰胺(1.5mg/kg﹒d),两药同用,效果更好。
  4. 输新鲜血液或血小板出血伴贫血者,可输新鲜血液,以改善贫血,为抢救病人,迅速控制出血,有条件的可输浓缩血小板。
  5. 贫血除输血外,给予铁剂或其他辅助药物,如辅酶A、叶酸、利血生、氨肽素、核苷酸、ATP等。
  6. 中药气血两亏,血不循经,宜用归脾汤加减。
  7. 手术疗法反复严重出血,且用以上疗法长期无效者,可考虑脾切除。

【鑑別】

  1.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肝炎、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粟粒性结核及感染并发DIC时,皆可继发血小板减少。
    2. 化学、物理因素如药物、重金属中毒、烧伤、放射线等,均可致血小板减少,依据有关病史、临床表现及骨髓不见巨核细胞增多,且无成熟障碍,有助鉴别。
    3. 急性白血病既有出血又有全血减少,一般情况较差,贫血严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周围血中可查到白血病细胞,必要时做骨髓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4. 再生障碍性贫血:除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外,为全血减少,骨髓增生低下。
  2. 血小板无力症:虽临床表现相同,但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多在300~500×109/L以上,即可鉴别。
  3. 过敏性紫癜:紫癜多见于四肢臀部皮肤,为出血性斑丘疹,呈对称分布,伸侧面多于屈则面,可见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血小板不减少,出血时间及血块收缩时间可正常,一般易于鉴别。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