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傷寒和副傷寒
別名typhoid、paratyphoid
【概述】

傷寒(typhoid)和副傷寒(paratyphoid)分別為傷寒和副傷寒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節。

【臨床表現】

學齡期兒童臨床表現與成人相似,一般有持續高熱、食慾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煩躁、鼻衄、舌苔厚膩、腹脹、脾大等。學齡前兒童的症狀較輕,嬰幼兒時期患者多不典型。

  1. 典型表現臨床經過可分4期:(1)初期:病程開始第1 周,起病較緩, 發熱逐漸升高,5~7天可達39~40℃,同時伴有頭痛、厭食、睏倦。(2)極期:在患病的第2~3周患者持續高熱不退,面色蒼白,表情淡漠,舌紅而舌苔厚膩,腹脹、便秘,部分患者可有腹瀉。此時可在患者軀幹部見到散在呈淡紅色的玫瑰疹(直徑2~4mm,邊緣不整,壓之褪色)。肝脾腫大,脈搏相對較緩。重者可有譫妄、昏迷、腦膜刺激徵。(3)緩解期:在病程第3~4周為傷寒自然病程的轉折時期。少數患者全身更為衰弱,持續有高熱和極期時各種症狀,往往出現腸出血、腸穿孔、循環衰竭等。多數患者經過順利,體溫呈弛張型下降,於1周左右逐漸降至正常,其他症狀也逐漸緩解。(4)恢復期:病程第4~5周後,體溫恢復正常,症狀消失,食慾恢復,於2個月左右可完全恢復。由於近年來廣泛使用抗生素,輕型或不典型病例較多,如治療不徹底於熱退1周後常可復發。
  2. 嬰幼兒傷寒常不典型,發病較急, 高熱、嘔吐、驚厥等約占1/3,驚厥多限於嬰兒。體溫一般於第5日達高峰,同時伴有睏倦、頭痛、厭食、也可有咳嗽、鼻衄、腹痛、腹瀉等。小兒時期玫瑰疹比較少見(約占6~15%)此外偶可見丘疹、淤點或蕁麻疹。肝脾腫大較明顯。常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狀而併發支氣管炎或肺炎。嬰兒時期易於腹瀉,甚至發生脫水、酸中毒。白細胞不一定減少,甚或增加,粒細胞有核左移現象。
  3. 副傷寒 起病較急,可有嘔吐、腹瀉等,體溫上升較快,常伴有畏寒或寒顫,病程較短,約2~3周。中毒症狀較輕,併發症較少。皮疹也較傷寒少見。

【輔助檢查】

  1. 血象:白細胞大都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但核左移。嗜酸細胞減少或消失。
  2. 病原學檢查(1)血培養:於發病第1 周陽性率最高。復發時也可呈陽性。(2)骨髓培養:陽性率較血培養為高,如已開始使用抗生素治療仍可能培養陽性。(3)糞便和尿培養:於病程第3~4周可培養陽性,糞便較尿培養陽性率高。
  3. 肥達反應:於起病1週末,凝集試驗開始陽性。滴度隨病程逐步上升,至4~5周達最高峰。當「0」抗體>1:80,「H」抗體>1:160則有診斷意義。若僅「H」抗體增高而「0」抗體不高,可能是近期內接種過傷寒疫苗或曾患過傷寒;如僅「0」抗體增高而「H」抗體不高,可能是疾病早期或患沙門菌感染。新生兒患傷寒時肥達反應可陰性,如接受母體抗體也可出現陽性。傷寒早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時肥達反應也可陰性。

【診斷】

流行病學史發病季節、接觸史和預防接種史以及飲食衛生情況。

【治療措施】

一般治療和對症治療:首先應消化道隔離,至體溫正常、症狀消失後1周。發熱期應臥床休息。給以富營養的無渣軟食或流食。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併發症的發生。高熱時不宜大量用退熱藥,可進行物理降溫。便秘者禁用瀉藥。腹瀉者應進流食并注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中毒症狀嚴重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口服或氫化可的松25~50mg靜脈點滴,最長不超過3~5天。

病原治療:1.氯黴素5Omg/( kg﹒d),分4次口服或靜脈滴入。熱退2~3日後減用半量,療程為14~20日。注意觀察血象,如白細胞<3×109/L 或中性粒細胞<30%時應停用。 2.複方新諾明按SMZ 5Omg/( kg﹒d )計算,每日分2次服用,療程為14~20日。 3.氨苄青黴素100~200mg/( kg﹒d), 分4次肌肉注射。療程14-20日。 4.痢特靈10~15 mg/(kg﹒d),分3次服,療程2~3周。 5.氟哌酸年長兒15~20mg/( kg﹒d)分4次服,體溫正常後需繼續服藥2周。

慢性帶菌者的治療可用複方新諾明,按SMZ5Omg/( kg﹒ d)治療,療程為1~3個月;或氨苄青黴素100~200mg/( kg﹒d )每天分次口服,療程4~6周。如有膽囊炎、膽石症者應手術切除膽囊,並於手術前後繼續用藥。

【預防】

  1. 定期進行傷寒、副傷寒疫苗接種。
  2. 隔離患者并徹底治療至症狀消失,療程結束後、大便培養?次陰性方可解除。
  3. 加強飲食衛生管理和監督,注意個人飲食衛生。

【併發症】

併發症處理:

  1. 腸穿孔:多於病程第2~3周時出現,突然腹痛、腹脹、噁心、嘔吐、腹瀉,腹部有壓痛和肌緊張,脈細速。X線檢查可見腹腔內有游離氣體。此時應禁食、胃腸減壓、輸液,應用抗生素抗感染,必要時外科會診或考慮手術。
  2. 腸出血:多發生在第3周。便血或柏油便。面色蒼白,頭暈,氣短,脈細速,血壓下降,體溫驟降,煩躁,重者可出現休克。此時應禁食,絕對臥床休息,輸液,注意維持水份、電解質平衡,大量出血時應輸血。煩躁給鎮靜劑,同時密切觀察血壓、脈搏。給用維生素K、安絡血、抗血纖溶芳酸等止血藥。必要時手術治療。

【鑑別】

應與結核、瘧疾和血吸蟲病等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