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新生兒驚厥
【概述】

新生兒驚厥症狀多不典型,很少全身抽動,有時表現輕微,不易辨認,常見於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腦膜炎、代謝紊亂(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鈉、維生素B6缺乏或依賴症、氨基酸代謝異常等)、撤藥綜合徵等。

【輔助檢查】

常規檢查外,根據病情有重點地檢查以下項目。

  1. 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增多症時血紅蛋白>220g/L,紅細胞壓積>65%。
  2. 腦脊液:注意腦脊液外觀有無混濁,是否為血性。腦脊液細胞計數、蛋白及糖定量有重要意義。
  3. 血生化:測定血糖、鈣、磷、鎂、鈉、鉀、氯等及先天性氨基酸代謝異常過篩試驗。
  4. 其他:眼底檢查、顱透照檢查、腦電圖、顱骨X線攝片、顱腦超聲波及CT檢查等。

【診斷】

(一)病史 應詢問分娩史、孕母用藥史及家族史。注意有無窒息、產傷、羊膜早破及感染史等。

(二)症狀與體徵 全面體格檢查時要注意有無囟門膨隆、瞳孔異常、面神經麻痺及偏癱等。密切觀察一般情況、哭聲、皮膚、呼吸等。驚厥發作可表現以下類型:

  1. 細微發作:面肌抽動,眼球偏斜,震顫,眨眼,吸吮及咀嚼動作,呼吸暫停等,是新生兒驚厥的主要表現。症狀與病情并不一致。
  2. 多灶性陣攣性驚厥:可發生於幾個肢體,為移行性發作,可由一個肢體開始波及其他肢體。
  3. 局限性陣攣性發作: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呈陣攣性抽動。
  4. 強直發作:可出現角弓反張或局限發作。
  5. 發作性肌張力低下:伴面色蒼白,眼球上翻。

(三)病因診斷

  1. 日齡:生後4日內發病者主要為產傷、缺氧、顱內出血、低血糖等。生後5~8日發病多見於代謝紊亂、低血鈣等。生後8天以後發病者則由感染或中毒性腦病引起。
  2. 驚厥類型:腦器質性損傷時,常出現全身強直性發作、呼吸暫停和頭面部肌肉抽搐。低血糖、低血鈣時多見肢體局限性抽搐、陣攣性抽搐。
  3. 神經系統症狀:顱壓增高、腦脊液血性或黃染、白細胞增多及腦膜刺激徵陽性等多為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肌張力低下、延髓功能障礙(咳嗽、吸吮反射消失等),是腦有器質性損傷的表現

【治療措施】

  1. 控制驚厥:苯巴比妥、安定為常用止驚厥藥。苯巴比妥每次10~15mg/kg靜脈緩慢注射或肌注。維持量為每日5~7mg/kg口服。驚厥持續不止者可用安定0.1~0.3mg/kg,靜脈推注,但安定半衰期約為巧分鐘,效果受限。長時間驚厥不止者,也可用苯妥英鈉10~15mg/kg,靜脈注射,每日維持量為3~8mg/kg。最好有藥物血濃度監測。
  2. 病因治療:注意原發病的治療,如為低血糖則立即靜脈輸注葡萄糖,低血鈣時補充鈣劑。代謝紊亂所致驚厥療效最好。顱內出血或感染引起者,預後視病情而異。腦畸形或遺傳代謝性疾患則預後差,需長期隨訪。
  3. 對症處理:注意吸痰及保持呼吸道通暢。發紺者給氧,呼吸暫停、抽搐頻繁者,可予持續或間歇正壓給氧(CPAP或IP-PV);嚴重腦缺氧合併腦水腫時可給予地塞米松每日1 mg/kg,必要時應用20%甘露醇脫水。為改善腦代謝及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可予輔酶A、ATP、細胞色素C、γ-氨基丁酸、維生素B及C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