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概述】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顱內出血血液積聚於硬腦膜下腔、傷後三周以上出現症狀者。目前對於血腫的出血來源和發病機理尚無統一的認識。其發生率約占顱內血腫的10%,血腫常發生於額頂顳半球凸面,積血量可達100~300毫升。臨術表現以顱內壓增高為主,頭痛較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遲鈍等精神症狀,少數可有偏癱、失語和局源性癲癇等局源性腦症狀。 本病表現為慢性過程,如能及時明確診斷和手術,效果滿意。療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時診治、病情危重或伴有併發症者。

【臨床表現】

  1. 顱內壓增高症狀: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嬰幼兒常有驚厥、嘔吐、餵飼困難,前囟膨隆和頭圍增大等。
  2. 精神障礙;痴呆、淡漠、記憶力下降、定向力障礙和智力遲鈍等。
  3. 局源性腦症狀:偏癱、麻木、失語和局源性癲癇等。

【診斷】

  1. 常有頭部輕傷或被忽略的受傷史,症狀常在傷後3周以上出現。
  2. 慢性顱內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和視神經乳頭水腫,嬰幼兒出現驚厥、嘔吐、前囟膨隆和頭圍增大,至晚期可出現腦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狀較為突出或以局源性腦症狀為主。
  3. 頭部X線攝片多顯示慢性顱內壓增高表現,少數可見血腫鈣化徵象。幕上血腫者,超聲波檢查中線波向對側移位。腦血管造影、頭部CT或核磁共振檢查可顯示血腫部位和範圍。
  4. 顱骨鑽孔探查發現硬腦膜下血腫。

【治療措施】

  1. 手術治療:顱骨鑽孔閉式引流,嬰幼兒可作前囟穿刺引流。
  2. 對症支援治療。
本病多見於老年人和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頭傷後一段時間(3周以上),逐漸出現頭痛、嘔吐、精神障礙或局源性腦症狀,均應考慮發生本病,應及時找專科醫生診治。不能提供頭傷史的患者和嬰幼兒患者,臨床上有時難與顱內腫瘤和先天性腦積水相區別,但CT、磁共振成像或腦血管造影檢查可明確診斷。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及時手術的患者大多預後良好。部分術後患者再次出現症狀或療效欠佳,均應CT複查。

【治癒標準】

  1. 治癒:血腫消失、症狀和體徵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
  2. 好轉:血腫消失、症狀好轉、遺有神經功能障礙,生活可自理,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或喪失部分勞動能力。
  3. 未癒:血腫未完全消失,症狀和體徵無改善,生活不能自理。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