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口腔粘膜疾病
【概述】

本病主要指口腔粘膜的炎症,小兒時期較為常見,妨礙進食,對小兒健康有影響。

【病因學】

病因

  1. 內因

    與小兒全身健康狀況有關,機體抵抗力減弱易致本病。如白色念珠菌口腔炎,該菌寄生在空氣中,芽孢可在塵埃中生活很久,存在於正常健康小兒口腔、皮膚等處,當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即可致病。

  2. 外因

    (1)口腔粘膜損傷小兒口腔粘膜嬌嫩,多因機械的(如布或棉花擦洗口腔)、物理的(如飲食過燙)等因素引起。

(2)損傷後繼發感染由細菌、病毒、黴菌和螺旋體引起。

(3)維生素B族缺乏

【診斷】

﹝臨床常見的口腔粘膜疾病﹞

1.鵝口瘡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於新生兒、營養不良兒、慢性腹瀉的嬰幼兒。由於抵抗力差,口腔護理不當;或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臨床主要特徵是見有覆蓋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點狀或小片狀膜樣物,頗似奶塊,但不如奶塊易拭去,重拭之可有溢血。以頰粘膜多見,舌面、牙齦、上齶等部均可受累。輕者無全身症狀。重者可出現煩躁不安、拒食、體重不增。診斷困難時,可取白膜塗片,加10%氫氧化鈉1滴,鏡檢見白色念珠菌菌絲及孢子。

2.疱疹性口腔炎由單純疱疹病毒引起,多見於1~6歲小兒。起病時發熱,常有呼吸道症狀,拒食、流涎、煩躁等不適;口腔粘膜充血,牙齦紅腫,疱疹分佈在舌、唇內面、頰及上齶等處,初為紅色小點,迅速轉為疱疹,直徑2~3mm,周圍有紅暈,以後形成淺表潰瘍,潰瘍數量多,常彙集成簇,相互融合;引起發熱可高達39~40℃。繼之可有鏈球菌、葡萄球菌或黴菌侵入,顯著口痛,流涎增多,口唇可紅腫裂開,常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病程較長,發熱可持續5~7天,潰瘍1~2周內痊癒,腫大的淋巴結需2~3周消退。

3.急性球菌性口腔炎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多見於嬰幼兒,當抵抗力下降或口腔不潔時易發生本病。表現為口腔粘膜充血水腫,繼而有大小不等、散在的淺表潰瘍,邊緣清楚,表面有較厚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黃色假膜覆蓋,假膜剝離後呈出血性糜爛面,取假膜作塗片或培養可發現致病菌。因口痛而拒食,流涎重者口臭,體溫升高達39~40℃,局部淋巴結腫大、壓痛,白細胞總數常增高。

【治療措施】

﹝治療﹞

  1. 全身治療補充營養及水分,必要時靜脈輸液,發熱時注意護理,補充複合維生素B及維生素C;為防止繼發感染,可用抗生素。
  2. 局部治療

    (1)清潔口腔用3%雙氧水,2%重碳酸鈉清潔潰瘍面。

(2)消炎用0.25%金黴素甘油,1%碘甘油或錫類散,冰硼散等。

(3)止痛用1%普魯卡因或2%利多卡因溶液塗擦。局部可放置藥物薄膜止痛。 鵝口瘡局部可塗1%龍膽紫和制黴菌素甘油(10萬u/2ml)。

【預防】

  1. 患全身性疾病除積極治療外,注意口腔護理,及早補充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
  2. 注意口腔衛生。新生兒常喂開水以代替清洗口腔,忌擦口腔。
  3. 食具煮沸消毒,防止污染,確保清潔衛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