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口腔粘膜疾病
【概述】

本病主要指口腔粘膜的炎症,小儿时期较为常见,妨碍进食,对小儿健康有影响。

【病因學】

病因

  1. 内因

    与小儿全身健康状况有关,机体抵抗力减弱易致本病。如白色念珠菌口腔炎,该菌寄生在空气中,芽孢可在尘埃中生活很久,存在于正常健康小儿口腔、皮肤等处,当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致病。

  2. 外因

    (1)口腔粘膜损伤小儿口腔粘膜娇嫩,多因机械的(如布或棉花擦洗口腔)、物理的(如饮食过烫)等因素引起。

(2)损伤后继发感染由细菌、病毒、霉菌和螺旋体引起。

(3)维生素B族缺乏

【診斷】

﹝临床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

1.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儿、慢性腹泻的婴幼儿。由于抵抗力差,口腔护理不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临床主要特征是见有覆蓋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点状或小片状膜样物,颇似奶块,但不如奶块易拭去,重拭之可有溢血。以颊粘膜多见,舌面、牙龈、上腭等部均可受累。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拒食、体重不增。诊断困难时,可取白膜涂片,加10%氢氧化钠1滴,镜检见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

2.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多见于1~6岁小儿。起病时发热,常有呼吸道症状,拒食、流涎、烦躁等不适;口腔粘膜充血,牙龈红肿,疱疹分布在舌、唇内面、颊及上腭等处,初为红色小点,迅速转为疱疹,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浅表溃疡,溃疡数量多,常汇集成簇,相互融合;引起发热可高达39~40℃。继之可有链球菌、葡萄球菌或霉菌侵入,显著口痛,流涎增多,口唇可红肿裂开,常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较长,发热可持续5~7天,溃疡1~2周内痊愈,肿大的淋巴结需2~3周消退。

3.急性球菌性口腔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当抵抗力下降或口腔不洁时易发生本病。表现为口腔粘膜充血水肿,继而有大小不等、散在的浅表溃疡,边缘清楚,表面有较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黄色假膜覆蓋,假膜剥离后呈出血性糜烂面,取假膜作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因口痛而拒食,流涎重者口臭,体温升高达39~40℃,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总数常增高。

【治療措施】

﹝治疗﹞

  1. 全身治疗补充营养及水分,必要时静脉输液,发热时注意护理,补充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
  2. 局部治疗

    (1)清洁口腔用3%双氧水,2%重碳酸钠清洁溃疡面。

(2)消炎用0.25%金霉素甘油,1%碘甘油或锡类散,冰硼散等。

(3)止痛用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溶液涂擦。局部可放置药物薄膜止痛。 鹅口疮局部可涂1%龙胆紫和制霉菌素甘油(10万u/2ml)。

【預防】

  1. 患全身性疾病除积极治疗外,注意口腔护理,及早补充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
  2. 注意口腔卫生。新生儿常喂开水以代替清洗口腔,忌擦口腔。
  3. 食具煮沸消毒,防止污染,确保清洁卫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