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唇病
別名erosive cheilitis
【概述】

唇部炎症包括糜爛型唇炎(erosive cheilitis)、乾燥脫屑型唇炎又名單純性唇炎或剝脫性唇炎(exfoliative cheilitis)、腺型唇炎 (glandular cheilitis)、肉芽腫性唇炎。

【病因學】

  1. 乾燥脫屑型唇炎
    病區復層鱗狀上皮不全角化或過度角化,少部分上皮細胞或棘細胞呈細胞內水腫,乳頭層血管周圍有少量的小圓細胞浸潤或膠原纖維增生,固有層內血管充血。
  2. 濕疹糜爛型唇炎

    (一)光化性唇炎的病理改變
    上皮角化不全,部分糜爛,上皮細胞間水腫,棘層增厚,固有層和粘膜下層血管擴張充血,並有大量淋巴細胞。

    (二)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的病理改變
    主要表現有小淋巴細胞侵入基底層;固有層有淋巴樣濾泡形成和密集的各種炎細胞浸潤。

  3. 腺型唇炎
    早期為腺性組織增生,腺口擴張,炎症是繼發過程。鏡下可見復層鱗狀上皮細胞內水腫,固有層中有少量淋巴細胞
  4. 漿細胞浸潤於腺管間的結締組織中或腺泡間。有腺導管擴張,腺體分泌亢進,間質血管充血。部分有小膿腫形成。
  5. 肉芽腫性唇炎
    上皮層變薄,不全角化,固有層為非特異性炎症反應,粘膜下層有肉芽腫形成,其中可見淋巴細胞
  6. 漿細胞,也可見上皮樣細胞和郎罕細胞,血管周圍為慢性炎細胞浸潤。可能有部分鏡下未證實有肉芽腫存在,作為診斷重要指標的肉芽腫檢出率多少不一。

【診斷】

1、乾燥脫屑型唇炎
本型唇炎好發於青春期男女。下唇多於上唇,也有雙唇併發者。主要表現在唇紅部分呈瀰漫潮紅,其上附有乾燥糠秕樣鱗屑。脫屑為其主徵,唇紅乾燥,一層鱗屑脫落後,不久又形成新的鱗屑,反覆日久後可致唇組織變厚,或伴發皸裂。患者自覺局部乾燥、灼熱不適,因而常常舐唇。本病經過緩慢,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若併發皸裂,常見為縱而淺的較密溝裂,偶有深溝裂者則常呈一條,多見之於上唇側方,患者大張口運動時即可能引起出血、疼痛,如不限制其運動,溝裂則不易癒合。

2、濕疹糜爛型唇炎
臨床上所見各種糜爛型唇炎的表現是相似的,只在組織病理學上有所鑒別,茲將臨床上易於混淆的兩種類型分述如下:

(一)光化性唇炎
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 solar cheilitis)顧名思義,主要因陽光照射過久,由其中紫外線損傷唇粘膜所致。

一般以下唇為多見,在唇紅部充血、水腫的基礎上,以糜爛、滲出為主要特徵,一般損害範圍局限於唇紅部,不超越唇紅緣,所以不蔓延至皮膚部分。糜爛區有黃色滲出液,隨著炎症的減輕,滲出由多而逐漸減少,直至結痂,痂落癒合。但如未控制致病因素,不久則又週而復始地發病,形成經久不愈、遷延的慢性過程。感染的糜爛面可以化膿。患者自覺局部灼熱、脹癢難忍,甚至用毛巾揉搓以解癢,但是及至糜爛時即又感疼痛,此時又痛癢交加,病程延長。相應淋巴結腫大、壓痛。反覆發作區域可遺下色素沉著。

(二)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
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cheilitis of benign lymphadenosis)的臨床表現也是以糜爛為主,亦好發於下唇。可合併乾裂、脫屑,或發生息肉、顆粒、疣狀增生。還可出現白色短紋,類似盤狀紅斑狼瘡,但病損不超越唇紅緣。患者自覺局部乾燥或脹癢不適,甚至感覺疼痛。病情時輕時重,與光化性唇炎易於混淆,必須通過活體組織檢查才能加以鑒別。

3、腺型唇炎
多見於下唇,以40歲以上男女較為多見。常見下唇輕重不等地腫脹、外翻。由於小涎腺肥大,觸診可觸及粟粒狀或小結節狀腺體,翻開下唇擠壓時可見透明粘液溢出,呈露珠狀;感染時亦可溢出膿液,此時或可查見有的腺管開口呈臍凹狀小孔。患者自覺局部木脹不適,由於化膿或分泌減少,可使上下唇粘連。

4、肉芽腫性唇炎
肉芽腫性唇炎(granulomatous cheilitis)好發於青春後期男女,多見為上唇腫脹變厚,初起即呈突發瀰漫性腫大,顏色正常,可於數小時至數日內消除而恢復正常。但反覆發作後,腫脹加劇,且緩解時即不易恢復正常,逐漸發展成為持續性腫大而成巨唇。檢查時,按壓時無壓跡,指診感覺腫脹組織有韌性,或似橡皮樣硬度。患者自覺局部木脹、異樣感,一般無疼痛。

【治療措施】

乾燥脫屑型唇炎
(一)局部治療
1.尋找致病因素并糾正、去除之
如去除咬唇、舐唇或以手指撕揭鱗屑等不良習慣;戒除煙、酒、燙、辣等特殊嗜好;保持飲食均衡、生活規律及心情平穩。

2.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可局部塗佈防晒劑,如3%氯喹軟膏或5%二氧化鈦軟膏,室外活動時戴用遮陽帽等。

3.隔離外界刺激、保持唇部潤澤
除應注意保證充足飲水外,可局部塗布蜂蜜、凡士林或甘油等。

4.抗菌、消炎
局部充血、水腫時可用抗生素軟膏,如紅黴素軟膏、四環素軟膏等;亦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製劑,如唇炎軟膏、潰瘍膏、膚輕鬆軟膏、地塞米鬆軟膏等。

5.物理療法
(1)藥物離子導入療法
在無皸裂情況下,可用10% 碘化鉀作離子導入療法,在病區導入碘離子以消炎。

(2)激光
用氦氖激光照射,散焦,光斑以病損大小為度。輸出功率3~25mW,每日1次,每次15min,18次為一療程,有報導追蹤半年未復發。

6.病區粘膜下注射
對伴有深溝裂者,在病損區粘膜下注射0.5ml的2.5%醋酸強地松龍混懸液(可加入等量的1%普魯卡因溶液以減少疼痛);在無菌操作下,盡可能使裂溝合攏,表面用醫用膠覆蓋、固定之,令患者注意減少局部運動3d,效果較好。

(二)全身治療
為促進上皮代謝正常化,可內服維生素AD、維生素C 及複合維生素B等。

濕疹糜爛型唇炎

首先尋找、并去除一切致病因素。
(一)局部治療
1.濕敷
當糜爛、滲出液較多時,可用0.1%雷弗奴爾或0.02% 呋喃西林進行濕敷。

2.抗炎
局部可用醋酸強地松龍或去炎松加等量的1%普魯卡因液作病區粘膜下注射;對滲出明顯減少的糜爛面,可用抗生素製劑,如四環素或紅黴素軟膏塗布以消炎、抗感染;亦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製劑,如唇炎軟膏等塗布。

3.避光
防晒劑有3%氯喹軟膏或5%二氧化鈦軟膏等。或在戶外工作、活動時戴遮陽帽。

(二)全身治療
1.氯喹
可內服氯喹125mg,每日2次,2周後改為每日1次。注意用藥前作血常規檢查,如白細胞總數偏低者慎用。

2.維生素
對糜爛型病損可用維生素AD及維生素C,有促進愈合作用。

腺型唇炎
首先應尋找病因,注意戒除不良嗜好及一切刺激因素,保持口腔衛生。
本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病因不明時,治療是比較棘手的。可對症處理,局部塗布5%金黴素氫化可的松糊劑或唇炎軟膏、膚輕鬆軟膏等;亦可注射強的松龍混懸液,或用抗生素抗炎、抗感染;口服10%碘化鉀,每次10~20ml,每日2次,連服2個月以上,有一定療效, 亦可用放射治療,如32P局部貼敷。

肉芽腫性唇炎
首先應尋找病灶并去除之,經常保持口腔衛生。

(一)局部治療
1.腎上腺皮質激素局部注射
如2.5%醋酸強的松龍混懸液或2.5%去炎松溶液加等量1%普魯卡因溶液作局部粘膜下注射,每週1次。

2.手術切除
對久治不愈者,可考慮切除術以恢復正常形態。

3.酌情可用32P局部貼敷。

(二)全身治療
1.去除病灶
去除口腔病灶後給以磺胺藥或抗生素治療。

2.酌情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如潑尼松龍,每日30mg,口服,見效後減量維持,病情穩定後再緩緩遞減。

【鑑別】

  1. 乾燥脫屑型唇炎
    根據病損表現,是以鱗屑剝脫為主的症狀診斷。
  2. 濕疹糜爛型唇炎
    根據臨床表現有唇部充血
  3. 水腫
  4. 糜爛
  5. 滲出直至結痂;此外,有日光照射病史等診斷。
  6. 腺型唇炎
    根據上述臨床表現,不難診斷。病理學檢查可見有炎細胞浸潤於腺管
  7. 腺泡間,可有腺導管擴張,腺體分泌亢進,血管充血等。
  8. 肉芽腫性唇炎
    唇腫大可單獨發生,且為漸進性的腫大
  9. 增厚,時輕時重,直至持續性腫大。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