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麻疹
別名measles
【概述】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很強,多發生於冬春兩季。以發熱、卡他症狀、粘膜斑、皮疹、色素沉著為特點。

【臨床表現】

分典型、重型、輕型、異型等四型。

  1. 典型麻疹也稱普通型,為臨床最常見的類型。潛伏期10~11天((6~18天),接種過疫苗者可延至21天。臨床經過又分以下幾期。(1)前驅期:3~4 天。有發熱,可達39~40℃,疲倦,食慾不振,嘔吐,腹瀉,并可伴高熱驚厥。同時出現呼吸道卡他症狀,患兒流涕、噴嚏、咳嗽、流淚、怕光,眼結合膜充血。於發熱第2~3天可見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即在口腔內頰粘膜充血粗糙,有像胡椒面似的灰白色小點,直徑為0.5~l mm,, 周圍有紅圈,上下唇粘膜也可見到,有診斷價值。(2)出疹期:3~5天。一般在發熱第4天體溫最高時出疹,出疹順序為耳後、髮際、額面、頸、軀幹、四肢、手足心( 出齊)。疹形為充血性斑丘疹,開始為淡紅色,逐漸變暗紅色,并可融合成不規則的斑丘疹,疹間有健康皮膚。與出疹同時全身症狀加重,精神差,厭食、咳嗽加重,嘔吐、腹瀉。於出疹後1~2日口腔粘膜更加充血粗糙,粘膜斑逐漸消失。(3)恢復期:如無併發症,在皮疹出齊之後,依發疹次序逐漸隱退,留有棕褐色色素沉著,有糠皮狀細微脫屑,2~3周消退。疹退同時體溫也下降到正常,其他全身症狀也隨之減輕、消失。
  2. 重型麻疹表現高熱持續在40℃以上,皮疹密集,融合成片,深紅色,可見出血性皮疹或皮疹驟退,往往有肺炎、喉炎等併發症存在。
  3. 輕型麻疹表現發熱相對較輕,多在FGH 以下,病程短於6 天,上呼吸道卡他症狀較輕,皮疹稀疏不典型,1~2日即退, 口腔粘膜斑僅見到1~2 個或找不到。輕型麻疹見於4周內經過被動免疫的患兒。偶見接種麻疹疫苗之後,症狀更輕。
  4. 異型麻疹表現 此型少見,多為年長兒,急起高熱,頭痛,肌痛。無麻疹粘膜斑。2~3 日後出現皮疹,出疹順序為先四肢漸向軀幹及面部發展,皮疹為多型性,有斑疹、丘疹、紫癜、蕁麻疹等,常伴有手、足背水腫及肺炎、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見於接種滅活麻疹疫苗後6個月至6年後、再接種麻疹疫苗或再感染麻疹病毒後,原因不明, 可能是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此型表現也稱非典型麻疹綜合徵。
  5. 併發症表現急性期併發肺炎( 原發性間質性肺炎或繼發性細菌性肺炎)、喉炎、心肌炎、腦炎時可出現相應症狀及體徵。病後相當長時間( 可達數年以上)後可合併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ubae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出現精神神經症狀、腦脊液、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極高,腦組織中可分離出麻疹病毒。

【輔助檢查】

  1. 血象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比例增高。
  2. 多核巨細胞於前驅期至疹後一天,取患兒眼、鼻、咽分泌物塗片,瑞氏染色, 可見多核巨細胞,有助於診斷。
  3. 病毒分離取前驅期、出疹期患兒鼻咽分泌物、血、尿,分離麻疹病毒。
  4. 血清抗體雙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增高以及麻疹特異性IgM有診斷意義。

【診斷】

流行病學史發病前8天~2周有麻疹接觸史。

【治療措施】

﹝治療﹞

( 一)加強護理

  1. 環境室溫18~20℃ 及60~70% 濕度,室內空氣流通,新鮮,陽光不能直接照射患兒。
  2. 飲食足量液體,流食、半流食及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充足的維生素,特別是大量維生素A及C、恢復期加營養豐富高熱量飲食。 3, 皮膚、口腔、眼的護理擦洗皮膚,清潔口鼻,用生理鹽水或2%硼酸液洗眼。( 二)對症治療
    1. 高熱盡量不用或少用「 退熱藥」, 可用溫水擦澡,注意保暖,使體溫降至 左右,預防高熱驚厥,溫度降太低時可致循環不良,病情加重。
    2. 咳嗽劇烈時給祛痰止咳劑。 3.重型麻疹用咖啡因(caffein ), 0.3~0.5ml/次皮下注射,或用樟腦(camphor),0.3~0.5ml/次皮下注射,可改善循環使皮疹出透。( 三)中醫治療可用中藥「 表疹」,如五粒回春丹,每日2 次每次2 粒;或用芫荽、紫浮萍等,水煎服。( 四)併發症的治療 1
. 麻疹肺炎繼發者按細菌種類及藥敏試驗,合理選用抗生素。 2. 麻疹喉炎除選用合理抗生素外, 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減輕聲門下水腫,療效顯著。可用:(1)潑尼松1 mg/(kg﹒d)口服。重者可用地塞米松0.2mg/( kg﹒d ),靜脈滴注。個別嚴重呼吸道梗阻者,必要時須做氣管切開。

【預防】

( 一)自動免疫

  1. 麻疹疫苗接種對像(1)生後8個月為初種年齡。提前接種時因嬰兒體內尚有來自母體的抗體,可以中和麻疹減毒活疫苗,而降低疫苗的效價。免疫期4~6年,最好在5~7歲時復種。(2)對易感兒,在接觸麻疹的頭一日應急接種麻疹疫苗,使體內在潛伏期中產生特異抗體,可防止發病或減輕症狀。
  2. 以下情況不能接種或暫緩接種(1)活動性結核,正在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小兒。(2)4周內服過小兒麻痺疫苗或8周內注射過丙種球蛋白的小兒應暫緩接種,否則影響免疫效果。( 二)被動免疫可以免於發病或減輕症狀,免疫效力維持3~4 周。 1
. 目的為免於發病於接觸麻疹後5天之內注射下列製劑: (1)麻疹免疫球蛋白0. 25ml/kg,肌注。 (2)胎盤球蛋白5~10ml/次,肌注。 (3)成人血漿10~15ml/次,肌注。 2.目的為減輕症狀 對接觸麻疹5~9天者注射以上製劑。

【鑑別】

( 一)風疹 全身症狀較輕,起病後半天到1天出淡紅色皮疹,手足心無皮疹。1~3 天消退,無色素沉著。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 二)幼兒急疹 多見於6個月以下嬰兒,發熱3~4天後體溫下降同時出皮疹,不留痕跡,與麻疹不難鑒別。( 三)猩紅熱 前驅期短,無明顯卡他症狀,咽扁桃體紅腫明顯,皮疹細小,疹間無正常皮膚,有楊梅舌,疹後脫屑明顯。( 四)藥疹 有用藥史,無麻疹前驅症狀,皮疹形態不一致,軀幹少,四肢多,停藥後即好。( 五)鵝口瘡 口腔白點較大,不均勻, 容易刮掉,無全身症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