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白喉
別名diphtheria
【概述】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臨床以咽、扁桃體等局部出現灰白色的假膜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狀為特徵,通過飛沫及污染的用具、牛奶傳播,1~7歲小兒發病率較高,在普遍接種「白、百、破」菌苗之後,本症在我國已基本消滅。

【臨床表現】

潛伏期1~10天。

  1. 全身症狀:起病較緩,發熱多38℃左右,有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與煩躁等症狀。
  2. 按病變侵犯部位分為:
    1. 咽白喉:咽及扁桃體可見灰色假膜,緊附於粘膜上,不易拭掉,試用壓舌板刮拭時可引起出血。重者假膜超出扁桃體範圍,發展快,且厚,口中惡臭,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脹,周圍組織明顯水腫,頸粗如「牛頸」,全身中毒症狀重,可併發心肌炎、心源性休克、循環衰竭。
    2. 喉白喉:多由咽白喉蔓延而成。聲音嘶啞,有哮吼樣咳嗽、進行性吸氣困難,1~3 歲幼兒多發。原發性喉白喉需用喉鏡檢查才能發現假膜。假膜可蔓延至氣管、支氣管,呼吸困難更加嚴重,可引起窒息致死。
    3. 鼻白喉:多見於嬰幼兒,表現為頑固性鼻塞,流漿液血性分泌物,全身症狀輕微。
    4. 其他部位白喉眼結膜、皮膚、女孩外陰、耳、口腔前部及新生兒臍帶等,常形成頑固性假膜性潰瘍。

【輔助檢查】

  1. 直接塗片鼻咽拭子直接塗片後, 用特異染色找白喉桿菌,可作早期診斷。
  2. 亞碲酸鹽試驗用2%亞碲酸鹽甘油塗於假膜上,10~20min後,假膜變成黑色為陽性。
  3. 用塗抹的拭子做細菌培養。
  4.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5. 尿常規檢查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診斷】

流行病學史預防接種及接觸史。

【治療措施】

  1. 白喉抗毒素:應盡早給予足量,以中和局部和血液中的游離毒素。已和組織結合的毒素無效,高度可疑者也按白喉治療。輕型患兒2~4 萬,肌肉注射、重症患兒6~8萬,肌肉注射。咽白喉伴嚴重中毒症狀者10 萬,肌肉注射。重症治療較晚的患兒用半量((5萬U)靜脈慢速滴注,50~300U/min,餘半量肌肉注射。注前先做皮試,皮試陽性者用脫敏療法注射,先用1/10稀釋液,第1次注射0.2ml,20min後無反應用倍量注射1次,3次以上無反應即全量肌肉注射。
  2. 抗生素:首選青黴素,對各型白喉均有效,劑量為80~160萬U/d,肌肉注射,療程為7~10天,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黴素40~50mg/d,分4次口服,療程同上。抗菌治療持續至白喉菌培養3次陰性方可停藥。
  3. 治療併發症:有心肌炎者按心肌炎處理,喉梗阻嚴重者及早做氣管切開,去除假膜防止窒息,可適當應用激素。假膜不易取出者可滴入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溶解假膜。
  4. 一般治療:給予高熱量流質及半流質飲食,出現軟齶及咽麻痺時可給予鼻飼及輸液維持水電平衡。大量注射維生素B1、B12,有肋間肌
  5. 膈肌麻痺者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臥床休息2~6 周視病情輕重而異。加強護理避免併發肺炎。

【預防】

  1. 隔離患兒至連續2次白喉菌培養陰性。接觸者隔離7 天,隔日咽培養1次及觀察變化。
  2. 預防接種白、百、破三聯菌苗,實行計畫免疫。

【鑑別】

  1. 化膿性扁桃體炎:起病急,高熱, 咽痛及扁桃體紅腫明顯,有黃白色膿性滲出物,容易拭去無出血,無全身中毒症狀。
  2. 鵝口瘡:多見於小嬰兒,體弱兒及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者。病變多在頰粘膜、口唇內部粘膜,也可波及咽部及懸臃垂,為細碎白膜似豆腐渣狀浮在表面,易拭去不出血,塗片可見白色念珠菌的菌絲和芽胞。
  3. 急性喉炎:聲門下水腫,起病急, 犬吠樣咳嗽,發熱或不發熱,進行性呼吸困難無白喉嚴重,咽喉部無假膜,抗生素加激素驟效。
  4. 鼻咽及氣管異物:一般能問出異物史,鼻腔不應有血性分泌物,直接塗片法可協助診斷;氣管異物有刺激性咳嗽,吸氣性呼吸困難,X光可協助診斷。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