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儿房室传导阻滞
别名cardiac A-V block
【概述】

心脏传导阻滞(cardiac A-V block)分三种,即窦房、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在小儿传导阻滞中以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三度:Ⅰ度不一定有心脏病,约5%健康人可见到,故应结合其临床来考虑其意义;Ⅱ度多有心脏疾患;Ⅲ度除先天性传导系统发育异常外,一般多视为有严重心脏疾患。

【臨床表現】

有原发病的表现外尚表现为:

  1.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尖部第一音往往减弱。
  2.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偶有头晕、乏力、心悸,听诊时可发现心律不齐,有脱漏搏动。
  3.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有头晕、乏力、心悸、活动后气急,严重时可引起心脑综合征,患儿丧失知觉、抽风甚至死亡,听诊心跳缓慢而有规律,可在每分钟40次左右,后天者多由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在小儿亦可见先天性者,心室率较快,约在每分40~60次,患儿可在运动或药物兴奋后阻滞减低。

【輔助檢查】

心电图检查

  1. Ⅰ度:P-R间期延长超过各年龄组正常范围。即1岁以内>0.14秒,1~5岁>0.16秒,5~12岁>0.18秒,12岁以上>0.20秒。
  2. Ⅱ度:
    1. Ⅱ度Ⅰ型(文氏现象):阻滞部位在房室结近端,表现为:
      1. P-R间期逐渐延长,而延长程度逐渐减少,R-R间隔逐渐缩短,乃至脱落一次,即P波后不继以QRS波群,以后P-R间期又逐渐延长,如此循环不己;
      2. P波与QRS波群的比例为3:2、4:3、5:4等。
    2. Ⅱ度Ⅱ型(莫氏Ⅱ型):阻滞部位在房室束远端(房室束支)及浦肯野纤维,表现为:
      1. P-R间期固定,但有的p波后看不到QRS波群;
      2. p波与QRS波群之比可呈规律性脱落如4:3、3:2等,也可呈不规则脱落。
  3. Ⅱ度阻滞部位可在房室束内或房室束分支以下,小儿多属前者,表现为:
    1. p-P间期与R-R间期均各相等,但P波与ORS波群无关;
    2. 心室率慢于心房率。前者多固定在40~60次/分,在运动或药物兴奋下,可见阻滞程度减低。

【診斷】

房室传导阻滞原因有:

  1. 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
  2.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三尖瓣下移等;
  3.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多为Ⅲ度;
  4. 药物中毒洋地黄最多见;
  5. 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症;
  6.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常可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等。

【治療措施】

(一)病因治疗

Ⅰ度及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以病因治疗为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度阻滞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二)药物治疗

心率在每分钟45次以下者或有胸闷、乏力、头晕者可选用加快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剂量0.01~0.03mg/kg,皮下或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l0mg舌下含用,或0.5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依疗效调节滴速。

(三)人工起搏器治疗

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视病情安装临时性或永久性起搏器。其适应证为:

  1. 静息时心室率缓慢,婴儿<55次/分,兒童<50次/分;
  2. 有阿斯综合征者;
  3. 伴心力衰竭者;
  4. 伴宽且显著畸形QRS波群者;
  5. 室性心律紊乱者。
对急性心肌炎、药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所致者可选用临时起搏治疗。心脏手术后所致者也可暂时采用临时起搏,若阻滞持续4周以上者则应考虑安装永久性起搏器。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