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胰島功能性β細胞瘤
【概述】

胰島β細胞瘤.是由胰島β細胞形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瘤或癌。20~50歲多發,多單發90%屬良性,偶為Ⅰ型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的一部分。

【病因學】

胰島細胞瘤比較少見,多數為良性,少數惡性。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兩大類,其中以胰島素瘤(insulinoma)最常見,占60~90%,腫瘤好發部位為胰體、尾部,通常較小,大多小於2.0cm。其次是促胃液分泌素瘤(gastrinoma),占20%,常常多發,可發生於胰外,以十二指腸和胃壁多見。其他少見的胰島細胞瘤是增血糖素瘤(glucagonoma),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和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somatostatinoma)等。無功能性胰島細胞瘤腫瘤通常很大,甚至可超過10cm。

【臨床表現】

胰島素瘤臨床主要表現為低血糖綜合徵,血清胰島素升高。促胃液分泌素瘤可引起Zollinger - Ellison綜合徵,臨床表現為難以治癒的消化道潰瘍。而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一般無臨床症狀,後期可因腫瘤生長和胰周浸潤及遠處轉移引起如腹痛、消瘦、黃疸等症狀。

【輔助檢查】

  1. 發作時血糖<2.8mmol/L(50mg/dl)。
  2. 血清胰島素和C肽:低血糖時的血漿胰島素及C肽增高,胰島素指數(胰島素/血糖)>0.3,如>1.0可肯定診斷。空腹血漿胰島素>200uU/ml可肯定診斷。
  3. 口服糖耐量試驗:典型者呈低平曲線,部分可糖耐量降低,少數呈早期低血糖或正常糖耐量曲線。
  4. 飢餓試驗:陽性有助診斷。空腹血糖>2.8mmol/L者方可試驗。90%以上禁食24-36h可激發低血糖。少數需禁食48-72h,並於終止禁食前2h加運動,可激發低血糖。經72h禁食未誘發低血糖者,可除外本病。
  5. 常規X線:胃泌素瘤者消化道鎖餐遺容可顯示胃及十二指腸多發
  6. 反覆發作的潰瘍。
  7. 超聲表現:病變在胰腺邊緣或胰腺內,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內呈低回聲,邊緣清楚。惡性胰島細胞瘤邊界不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勻。
  8. CT表現:
    1. 平掃胰腺內等密度腫塊,多較小,可包括埋在胰腺內或局部突出於胰腺表面。
    2. 由於功能性胰島細胞瘤無論良、惡性均為多血管性、富血供腫瘤,所以增強掃瞄早期(肝動脈期)腫塊顯著強化呈高密度結節,高於周圍正常胰腺。
    3. 非功能性腫瘤通常較大,密度均勻或不均勻,多發於胰體、尾部,約20%出現瘤體內鈣化,增強後可有強化,密度稍高於正常胰腺,中心可出現囊變。
    4. 若合併局部淋巴結腫大或鄰近器官受累或轉移,為惡性腫瘤徵象。
  9. 血管造影:實質期腫瘤密度持續增高,并可見邊緣清楚的腫瘤染色,是為特徵性表現。

【診斷】

起病緩慢,少數經長時間方獲確診,如長期誤診可造成永久腦損害。臨床表現有:

  1. Whipple三聯症:
    1. 飢餓或運動後發生低血糖症狀;
    2. 發作時血糖<2.8mmol/L(50mg/dl);
    3. 注射葡萄糖後立即緩解。
  2. 低血糖發作常隨病程延長而頻繁,發作時間延長,低血糖程度加重,甚至餐後也可誘發低血糖。多伴有身體逐漸肥胖,記憶力、反應力下降。

【治療措施】

  1. 手術切除腫瘤,如術中未能探查到腫瘤,可行胰腺次全切除。
  2. 手術有禁忌證、拒絕手術以及術後未緩解或復發者,可服二氮嗪,100~200mg/d,分2~3次服,與利尿劑合用可防止水瀦留副作用。苯妥英鈉及心得安對胰島素分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也可減輕症狀。
  3. 不能切除或已有轉移的胰島細胞癌,可用鏈脲黴素,50%的病人獲緩解或延長存活時間。藥物治療同時應注意增加餐次,多吃含糖多脂的食物,必要時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防低血糖發作。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