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
【概述】

慢性胰腺炎是由急性胰腺炎遷延所致的復發性胰腺炎,為胰腺腺泡和胰管慢性進行性炎症、破壞和纖維化的病理過程,常伴有鈣化、假性囊腫及胰島細胞減少或萎縮。臨床上有慢性復發性胰腺炎和慢性持續性胰腺炎兩種類型。

【病因學】

在西方國家,長期飲酒是主要病因,占CP的68~82%。酒精可導致胰腺內蛋白沉澱和鈣化形成,產生胰腺的慢性炎症。引起疼痛并損害胰腺內、外分泌功能。在我國,膽道系統疾病是CP的主要病因。其機理可能是膽系結石引起Vater壺腹痙攣和炎症,產生機械性梗阻,膽汁返流至胰管而誘發胰腺炎症反應。

目前也有人認為,嚴重的急性胰腺炎在轉歸中如果治療不當,可產生胰腺組織的壞死、纖維化、疤痕、導致CP。文獻中提到的其他病因還有:膽囊管解剖變異、十二指腸梗阻、胰腺外傷、胰管蛔蟲症,遺傳因素及某些藥物等。

【病理改變】

基本病理改變是胰腺不斷破壞并為纖維組織所替代,胰腺逐漸變硬變細或呈不規則的結節樣硬化,可有大小不等的假性囊腫,胰管擴張和胰管鈣化或結石形成。近代觀點將CP按其病理表現分為兩類:即酒精性和梗阻慢性胰腺炎。

【臨床表現】

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可能與胰腺組織內神經受炎性產物(如激肽類)的刺激、腹膜炎性反應、胰管阻塞致胰管內壓力增高等因素有關。噁心、嘔吐也是常見症狀,尤在發作期更為明顯,但嘔吐後腹痛不明顯緩解。脂肪瀉是CP的一種後期表現,由胰腺外分泌功能嚴重減退等因素引起;當胰島細胞功能受損時,可出現高血糖症狀。此外,還可能有消瘦、頑固性腹水、黃疸等臨床表現。

反覆發作或持續腹痛、消瘦、腹瀉或脂肪瀉,後期可出現腹部囊性包塊、黃疸和糖尿病等。以膽道疾病(結石、炎症、蛔蟲)的長期存在為主要引發原因。

40歲以上男性多見,病程長達數年或十餘年。

腹痛為早期多見,多位於上中腹正中或左、右上腹。與體位變化有關。常因勞累、情緒激動、飲食不節等誘發。胰腺功能不全表現為外分泌功能不全、消化不良、不耐受油膩及脂性維生素吸收不良表現、腹部腫塊或腹水、黃疸。內分泌功能不全出現隱性糖尿病,糖耐量異常。

【輔助檢查】

  1. 糞便檢查︰觀察糞便內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肉纖維。
  2. 血、尿澱酶只有在急性發作時可以增高。
  3. 血糖、糖耐量試驗往往呈陽性反應。
  4. 還可用脂肪攝入排泄定量分析、尿對氨基苯甲酸泄試驗、胰泌素-胰酶泌素試驗等方法來判定胰腺外分泌功能。
  5. 此外,文獻報告試驗研究,大部分CP標本中磷脂酶A2(PLA2)升高,且主要分佈在免疫反應性腺泡和導管細胞中。
  6. PLA2-Ⅱ和PLA2-Ⅳ在慢性胰腺炎患者腺泡和導管細胞中升高提示胰腺損傷,而且與胰腺的形成改變有直拉或間接關係。
  7. 影像學檢查︰對臨床懷疑CP的病人首用B超掃瞄進行篩選,無陽性發現者可考慮行CT檢查。有胰管擴張者可作ERCP檢查,還可作磁共振膽胰管造影(MRCP)檢查。它是一種無創傷性檢查,慢性胰腺炎管腔內鈣化MRCP表現為腔內低信號缺損。術中B超探測和胰管造影,有決定性的診斷價值。此外,還可行腹部平片,選擇性動脈造影、膽道造影等檢查方法。

【治療措施】

一、適應證

  1. 經嚴格飲食控制或內科治療後仍反覆發作頑固性疼痛,且合併膽道疾患。
  2. 上腹觸及腫塊。
  3. 消化道吸收嚴重障礙合併黃疸。
  4. 胰管梗阻、可疑病變、胰腺結石形成,胰腺假性囊腫等。

二、手術原則

祛除病因,解除梗阻,除去病損。術前應行選擇動脈造影,ERCP或術中膽胰造影以供選擇術式。充分良好的準備,其手術效果可達80~100%。

三、手術方法

依胰腺病理改變選擇:

  1. 膽道或奧狄括約肌病損,可行膽總管切開取石(蟲)或奧狄括約肌成形術或膽腸吻合術。
  2. 胰管結石、狹窄、局限於胰體尾可行胰體尾切除術,位於胰頭可切除胰尾行胰管空腸Roux-Y吻合;胰管內多處狹窄可縱行切開全胰管取石後行胰管空腸吻合。
  3. 胰腺纖維化、鈣化,喪失功能可行全胰切除。
  4. 頑固性疾病可行內臟神經切斷術或無水酒精阻滯術。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