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暈動病
別名motion sickness
【概述】

暈動病(motion sickness)即暈車病、暈船病、暈機病和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搖擺、顛簸、旋轉、加速運動等所致疾病的統稱。

【發病機理】

暈動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瞭,主要與影響前庭功能有關。前庭器的內耳膜迷路的橢圓囊和球囊的囊斑是感受上下和左右的直線運動,三個半規管毛細胞感受旋轉運動。當囊斑或毛細胞受到一定量的不正常運動刺激所引起的神經衝動,依次由前庭神經傳至前庭神經核,再傳至小腦和下丘腦,因而引起一系列以眩暈為主要症狀的臨床表現。前庭受刺激後影響網狀結構,引起血壓下降和嘔吐。前庭神經核通過內側縱束纖維至眼肌運動核引起眼球震顫。小腦和下丘腦受神經衝動後引起全身肌肉張力改變。暈動病與視覺可能有一定關係。例如,當人們凝視快速運動或旋轉的物體時也同樣可引起本病。小腦受刺激亦可能為本病的又一機理。此外,高溫、高濕、通風不良、噪音、特殊氣味、情緒緊張、睡眠不足、過度疲勞、飢餓或過飽、身體虛弱、內耳疾病等均易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

本病常在乘車、航海、飛行和其他運行數分鐘至數小時後發生。初時感覺上腹不適,繼有噁心、面色蒼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暈、精神抑鬱、唾液分泌增多和嘔吐。可有血壓下降、呼吸深而慢、眼球震顫。嚴重嘔吐引起失水和電解質紊亂。症狀一般在停止運行或減速後數十分鐘和幾小時內消失或減輕。亦有持續數天後才逐漸恢復,並伴有精神萎靡、四肢無力。重複運行或加速運動後,症狀又可再度出現。但經多次發病後,症狀反可減輕,甚至不發生。

【診斷】

本病常在乘車、航海、飛行和其他運行數分鐘至數小時後發生。初時感覺上腹不適,繼有噁心、面色蒼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暈、精神抑鬱、唾液分泌增多和嘔吐。可有血壓下降、呼吸深而慢、眼球震顫。嚴重嘔吐引起失水和電解質紊亂。症狀一般在停止運行或減速後數十分鐘和幾小時內消失或減輕。亦有持續數天後才逐漸恢復,并伴有精神萎靡、四肢無力。重複運行或加速運動後,症狀又可再度出現。但經多次發病後,症狀反可減輕,甚至不發生。

【治療措施】

發病時患者宜閉目仰臥。坐位時頭部緊靠在固定椅背或物體上,避免較大幅度的搖擺。環境要安靜,通風要良好。同時可選用抗組胺和抗膽鹼類藥物,常用有如下一些:

  1. 氫溴酸東莨菪鹼(scopolamin hydrobromide),0.3~0.6mg,每日3次。副作用有口乾、嗜睡、視力模糊。青光眼忌服。
  2. 茶苯海明(暈海寧、乘暈寧,theohydramin),每次口服25~5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嗜睡。
  3. 鹽酸倍他司汀(抗眩啶)每次口服4~8mg,每日3次。
  4. 鹽酸美克洛嗪(敏克靜meelizine hydrochlori-de),每次口服25mg,每日3次。副作用嗜睡、視力模糊、口乾、疲乏。
  5. 其他如甲氧氯普胺(胃復安)、氯丙嗪、地西泮(安定)等止吐劑和鎮靜劑亦可酌情使用。
易患本病的患者,應積極尋找誘發原因,并加以避免。在旅行前11/2~1小時先服用上述藥物一次劑量,可減輕症狀或避免發病。

【預防】

可採用運動訓練,給予一定量的定向信息衝突的刺激(如旋轉、晃蕩運動),增強適應能力,降低敏感性。也可在暴露於運動環境前半小時服用東英若鹼0.3~0.6mg。發病後脫離致病環境,症狀一般即可消失。使視覺固定於穩定不動的環境或某一目標上,也可預防疾病發生。

【鑑別】

本病應與內耳眩暈病、前庭神經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疾病相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