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新生兒流行性腹瀉
【概述】

新生兒腹瀉可在產科嬰兒室或新生兒病室內流行,故又稱為新生兒流行性腹瀉,可由不同病原引起,以致病性大腸桿菌(O111B4、 O119B14、O126B16)和輪狀病毒最常見,其他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鼠傷寒桿菌、柯薩基病毒、埃可病毒或白色念珠菌等也可引起腹瀉。大多由新入院患兒帶菌或新生兒室工作人員帶菌播散引起流行,病情進展迅速,早產兒得病後病死率高。

【診斷】

  1. 潛伏期短,進展快,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大便呈水樣或帶粘液、血絲。重症患兒每日腹瀉可多於10次,頻繁嘔吐,伴高熱(或體溫不升)、煩躁、四肢涼等感染中毒症狀及中度以上脫水酸中毒。
  2. 重型患兒可併發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出現腹脹、嘔吐及便血,須及時進行腹部攝片。繼發乳糖吸收不良時腹瀉延續不愈,測定大便中還原物質,糖可達0.5g/dl以上。
  3. 大便培養可找到致病菌,大便塗片直接在電鏡下檢查病毒顆粒。此外患兒血清抗體效價呈4倍以上增長有診斷意義。病毒分離率以3~4天最高。
  4. 患兒血化學檢查有代謝性酸中毒。血清Na、K、Cl等檢查有助於指導補液。

【治療措施】

  1.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如有流行趨勢,應立即停止收新病人。
  2. 禁食:吐瀉嚴重者禁食8~12小時以減輕胃腸道負擔,恢復消化功能。然後餵母乳或稀釋牛奶。對乳品耐受不良者可用米湯稀釋牛奶或代乳品餵養。輕症患兒僅減少餵奶量或次數。
  3. 加強護理:詳細準確記錄出入量。大便後沖洗臀部,肛周塗魚肝油軟膏等防止尿布疹。
  4. 液體治療:輕度脫水無嘔吐者口服補液,中、重度脫水或嘔吐頻繁者靜脈補液。
    1. 補液量:按累積損失、繼續損失和生理需要量計算。實際應用時,輕度脫水補液總量約每日120~150ml/kg,中度脫水約每日150~200ml/kg,重度脫水為200~250ml/kg。第2天如需繼續補液,按繼續損失和生理需要量計算。生理需要量在1周以內患兒約每日60~100ml/kg,1周後約每日110~120ml/kg。
    2. 補液成分:(1)口服補鹽液(oral rehydration salt,ORS):可應用於輕度脫水不伴明顯嘔吐者。腹瀉好轉即停服。其配方為每100ml液體中含葡萄糖2.77g,氯化鈉0.35g,氯化鉀0.15g,碳酸氫鈉0.25g. (2)靜脈補液:一般生理需要量用1/4~1/5滲溶液補充。繼續損失根據吐瀉情況估計,多半用半滲液體補充。累積損失量以1:1液或3/5滲液補充。嚴重脫水可發生休克,需給2:1液(2份生理鹽水,1份1.4%碳酸氫鈉)20ml/kg或血漿15~20ml/kg於1小時內快速靜點或部分靜脈推注,再給1:1液(1份生理鹽水,1份10%葡萄糖)。前8小時給半量,餘量在後16小時給予。新生兒血鉀常偏高,生後頭3天不需補鉀。如血鉀偏低,有尿時可用10%氯化鉀1~2ml/kg加入輸液瓶內緩慢滴入,不少於6~8小時滴完。
    3. 有代謝性酸中毒時,用5%碳酸氫鈉每次3~5ml/kg,稀釋後緩慢靜點。或根據BE及二氧化碳結合力進行計算。BE×體重(kg)×0.3=碳酸氫鈉(mmol)補充量。
  5. 控制感染:根據病原菌選用抗生素。對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患兒可用慶大黴素10~15mg/(kg﹒d ),分3~4次口服;多粘菌素E10~20mg/(kg﹒d)口服;吡哌酸30~40mg/(kg﹒d)口服;新黴素50~100mg/(kg﹒d)口服;氨苄青黴素50~100mg/(kg﹒d),肌注或口服,病情較重者可選用頭孢類藥物(如凱福隆、西力欣、菌必治等)。白色念珠菌腸炎可選用制黴菌素(每次10萬~15萬U,每日3~4次口服)或克霉唑20~30mg/(kg﹒d)分3次口服。如確診為病毒感染者,不需應用抗生素。
  6. 微生態調節製劑的應用:目的在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保護作用,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製劑。近年來應用思密達0.5g每日3次效果較好,可增強腸壁屏障作用。

【預防】

  1. 提倡母乳餵養。
  2. 腹瀉患兒嚴格隔離,工作人員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3. 產院嬰兒室或醫院新生兒病室發生腹瀉流行,應立即集中隔離,停止收治新病人入室。
  4. 產婦腹瀉應立即隔離,積極治療,暫停抱奶,對此嬰兒也應隔離,并做大便培養及相應處理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