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白血病
別名leukemia
【概述】

白血病(leukemia)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5歲以下兒童白血病的發病率為4/10萬左右,約占該時期所有惡性腫瘤的35%。我國每年平均有15000左右15歲以下的兒童發生白血病。其特點是白血病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生,并浸潤至其他組織與器官,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兒童保健工作的開展,傳染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逐漸下降,惡性腫瘤已上升為小兒時期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因而降低白血病的病死率,開展和改善白血病的治療方法是當前兒科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病因學】

雖經過大量的研究工作,病因尚未完全明瞭。目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 病毒因素 RNA腫瘤病毒在鼠、貓、雞和牛等動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經肯定,這類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屬於T細胞型。近年從成人T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分離出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它是一種C型逆轉錄病毒。在日本人T細胞白血病病人的血清中也發現抗HTLV結構蛋白的抗體。但目前尚未發現此類病毒與小兒白血病的明確關係。
  2. 化學因素 一些化學物質有致白血病的作用。如接觸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亞硝胺類物質,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黴素等誘發白血病的報告也可見到,但還缺乏統計資料。某些抗腫瘤的細胞毒藥物如氮芥、環磷酰胺、甲基苄肼、VP16、VM26等,都公認有致白血病的作用。
  3. 放射因素 有確實證據可以肯定各種電離輻射條件可以引起人類白血病。白血病的發生取決於人體吸收輻射的劑量,整個身體或部分軀體受到中等劑量或大劑量輻射後都可誘發白血病。然而,小劑量的輻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確定。日本廣島、長崎爆炸原子彈後,受嚴重輻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是未受輻射地區的17~30倍。爆炸後3年,白血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5~7年時達到高峰。至21年後,其發病率才恢復到接近於整個日本的水平。放射線工作者,放射線物質經常接觸者白血病發病率明顯增加。接受放射線診斷和治療可導致白血病發生率增加。
  4. 遺傳因素 有染色體畸變的人群白血病的發病率高於正常人。如21-三體綜合徵的患兒在10歲以內白血病的發病率為1/74,Bloom綜合徵在26歲以內發病率為1/3,Fanconi綜合徵21歲以內發病率為1/12。當家庭中有一個成員發生白血病時,其近親發生白血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4倍。單卵雙生中如一個患急性白血病,另一個發生率為20~25%。以上事實均提示白血病的病因可能與遺傳有關。 近年研究證實,染色體數量的增加或減少等數目異常,以及易位、倒置、缺失等結構異常,使基因的結構、表達異常。基因表達和/或基因的失活是細胞惡變的基礎之一。

【分型】

(1)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組造血組織的原發惡性血液病,其特徵是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有廣泛的白血病細胞異常增生及浸潤其他組織器官,導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表現為正常造血細胞顯著減少。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出血、貧血、肝、脾、淋巴結腫大。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電離輻射,某些化學製劑、藥物、病毒和遺傳因素有關,還受機體免疫狀態及體液因素的影響,導致造血細胞惡性變,惡變的白血病細胞無限增殖并浸潤骨髓及其他組織,最終致正常造血細胞顯著減少,出現無法控制的出血及感染而死亡。我們從臨床治療角度,將本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兩大類,然後再分各自的亞型。

(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根據細胞形態學和臨床預後的不同,將ALL分為L1、L2、L3三個亞型:

  1. L1型:以小淋巴細胞為主,胞漿極少,高核,漿比例,核形規則,染色質均勻緻密,核仁不清晰。
  2. L2型:大多數細胞體積是小淋巴細胞的2倍,部分細胞大小有明顯異質性,胞漿中等,嗜鹼,染色質呈瀰漫細緻或密塊狀,核仁清晰,一個或多個。
  3. L3型:由均勻一致的大細胞組成,胞漿豐富,深嗜鹼,含多數明顯室泡,核圓形,染色質細而緻密,核二清晰,一個或多個。

上述分型與臨床預後關係密切,L1型的預後較L2型好,L3型難獲緩解,預後差。

(3)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臨床將AML分為7個亞型:

  1. M1:(急性極微分化型原始粒細胞白血病)以來未分化或低分化原始粒細胞增生為特徵,原始粒細胞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細胞胞漿內無顆粒;Ⅱ型細胞胞漿內含少數嗜天青顆粒或Aoer小體。原始粒細胞Ⅰ型+Ⅱ型≧90%,早幼粒~成熟粒細胞,單核細胞在10%以下。
  2. M2:(急性部分分化型原始粒細胞白血病)又分為2個亞型。
    1. M2a,骨髓中原始粒細胞>30%,單核細胞<20%,早幼粒細胞以下階段>10%;
    2. M2b骨髓中異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多,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為主,此類細胞>30%。
  3. M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異常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常>30%,分為2個亞型,M3a為粗顆粒型,M3b為細顆粒型。
  4. M4:(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此型骨髓和外周血中者存在不同比例的粒系細胞和單核系細胞,分為4個亞型:
    1. M4a以原始細胞和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原、幼單和單核細胞>20%;
    2. M4b以原、幼單和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始和早幼粒>20%;
    3. M4c原始細胞既具有粒系,又具有單核細胞系形態特徵者>30%;
    4. M4eo除上述特徵外,有嗜酸顆粒粗大的而圓,著色較深色嗜酸粒細胞占5~30%。
  5. M5:(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髓中單核系細胞≧80%,包括原始單核,幼稚單核及成熟單核細胞分為2個亞型:
    1. M5a(未分化型)原始單核>80%。
    2. M5b(部分分化型)原始細胞和幼稚單核細胞>30%,原始單核<80%。
  6. M6:(急性紅白血病)以紅系前質細胞增生,并伴有病態造血及骨髓原始細胞數增多為特徵,有核紅細胞>50%,原始粒細胞或原幼單>30%,血片中原始粒或原單細胞75%。
  7. M7:(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幼稚巨核細胞≧30%,分為2型:
    1. 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巨核細胞>30%,
    2. 分化型,骨髓及外用血中以單圓核和多圓核病態巨核細胞為主。

(4)特殊類型急性白血病

  1.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呈全血細胞減少,偶見原始細胞,一般無肝、脾腫大,骨髓增生減低,有核細胞減少,原性細胞>30%,骨髓活檢增生低下。
  2. 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有淺表淋巴結腫大,外周血多形核淋巴細胞占10%以上,屬T細胞型。
  3. 漿細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漿細胞>20%或絕對值≧2.0×109/L;骨髓象漿細胞明顯增生,原始及幼稚漿細胞明顯增多,伴形態異常。
  4. 肥大細胞白血病:臨床有白血病或肥大細胞增生症的表現,有淋巴結,肝或脾腫大,外周血中有肥大細胞,骨髓像中肥大細胞明顯增生,佔有核細胞的50%以上;尿中組織胺增多。
  5. 嗜酸粒細胞白血病,血象中嗜酸粒細胞明顯而持續增多,多數高達60%,異常有幼稚型嗜酸粒細胞,骨髓中嗜酸粒細胞增多,形態異常,核左移,有多各階段幼稚嗜酸粒細胞。
  6. 嗜鹼粒細胞白血病,血象中嗜鹼粒細胞明顯增多,異有幼稚型嗜鹼粒細胞,骨髓中可以大量嗜鹼粒細胞原性粒>5%,嗜鹼早、中、晚幼粒細胞亦增多,有核左移現象。
  7. 混合細胞白血病,指急性白血病中髓細胞系和淋巴細胞系共同累及的一組疾病。按細胞來源和表達不同可分為3型。
    1. 雙表現型白血病,每個細胞能同時表達髓細胞系和淋巴細胞系特徵。
    2. 雙克隆性白血病,白血病細胞不均一,一部分表達髓細胞系特徵,另一部分則表達淋巴細胞系特徵。
    3. 雙系列型白血病,與以雙克隆型白血病相似,但這兩部分白血病細胞系來自同一多能幹細胞。
  8.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
    1. 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
    2. 有腦脊液的改變,塗片中見到白血病細胞;
    3. 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或腦脊液的相似改變。

(5)慢性白血病

  1.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CML是由多能幹細胞突變引起的一種克隆性疾病,以成熟粒細胞及其前質包括粒系,單核系、紅系和巨核細胞系及一些B淋巴細胞系增生和蓄積為特徵。根據病程發展臨床分三個階段:慢性期、加速期、急變期。
  2. 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CLL是一種以血、骨髓、淋巴結、肝、脾和其它器管中成熟淋巴細胞增殖和蓄積為特徵的高度變異性疾病。臨床分T細胞型和B細胞型兩種。

(6)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

MDS是一種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異常的綜合徵。其特徵為貧血,可伴感染或出血,血象呈全血細胞減少,或任何一系或二系血細胞減少,骨髓呈現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少數也可增生減退。三系血細胞有明顯的病態造血,原始粒或早幼粒可增加,但未達到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本病亦稱為「白血病前期」。原發性MDS原因未明,繼發性MDS與某些血液血,接受放化療等因素有關,使骨髓造血幹細胞呈惡性克隆生長,骨髓處於無效造血狀態。該病菌分為5個亞型:

  1. 難治性貧血(RA)
  2. 伴環形鐵粒幼細胞增多的難治性貧血(RAS)
  3. 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RAEB)
  4. 轉化中的原始細胞增多性難治性貧血(RAEB-t)
  5. 慢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

【臨床表現】

白血病人往往以感染發熱為主要症狀,絕大多數患者血中的白細胞數是很高的,雖然白細胞數量很多,但它們都是些不成熟的幼稚的細胞,猶如一些「娃娃兵」根本沒有抵抗敵人的能力,故白血病人很容易被感染,如口腔、咽喉、耳鼻、肛門,皮膚等處受到侵犯可出現一些炎症變化,細菌毒力強的,進入血液還可成為「敗血症」危及生命。由於白血病人骨髓中製造大量不成熟的白細胞,而產生血小板的巨核細胞就明顯減少了,故白血病人可出現皮膚粘膜,多個組織器官的出血,嚴重的可發生顱內出血。白血病細胞侵犯到其他組織可表現為骨痛、骨膜上長瘤(絛色瘤)、皮膚結節、齒齦腫脹、肝脾淋巴結腫大等,還可表現為腦膜白血病,睪丸白血病等,白血病人多伴有貧血、又因出血而導致貧血加重。

【治療措施】

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步,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人們不僅僅滿足於病人的完全緩解,而致力於最終使病人長期無病存活乃至痊癒的研究,目前白血病的治療方法有化療、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髓移植、生物調節劑治療、基因治療等方面。

一、化療

1946年6月國外第1例化療藥物治療白血病獲得緩解,開闢了白血病治療的新紀元。70年代後聯合化療、維持、鞏固治療等策略逐漸完善,近年來隨著新的抗白血病藥物的應用,白血病的治療療效有了長足的進步,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兒童ALL完全緩解(CR)率已達85~95%。5年無病存活≧50~70%。成人ALL的CR率接近75%-85%。5年無病存活期≧40~50%,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CR率65~85%。60歲以下長期無病存活可達40~50%。隨著白血病治療研究的進展,療效還在不斷提高。為根治白血病帶來了希望。為達此目的,必鬚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特點,綜合現代化治療手段,充分認識到白血病的治療是一個整體,特別要分析、認識每例病人自身的特點,如年齡、性別、白血病類型、血液學特徵、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特徵、白血病細胞的細胞動力學等。在此基礎上為病人設計最佳的治療方案,合理利用現代化治療手段,如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生物及基因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多種手段互相配合、相互協調,最大可能的避免各種毒副作用。殺滅白血病細胞,使病人達到長期存活乃至治癒的目的。

化療一般分為誘導緩解治療(白血病初治為達CR所進行的化療);鞏固治療(CR後採用類似誘導治療方案所進行的化療);維持治療(是指用比誘導化療強度更弱,而且骨髓抑制較輕的化療);強化治療(是指比誘導治療方案更強的方案進行的化療)分早期強化和晚期強化。

化療的重要原則是早期、足量、聯合、個體化治療。化療劑量和強度的增加是白血病人CR率和長期存活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當白血病人CR時骨髓形態學分類白血病細胞雖然<5%,但機體內的白血病細胞總數仍可高達106-9,如不盡早進行CR後的早期強化,白血病細胞會很快增殖、生長、導致復發并產生耐藥性,故白血病人應盡早進行足量有效的CR後治療。

80年代以來白血病的化療多採取聯合化療、聯合化療注重細胞週期和序貫用藥,一般選擇作用於不同細胞週期,并可相互促進、加強殺滅白血病細胞能力但毒副作用不同或能互相減輕毒副作用及相對選擇性殺滅白血病細胞的多種藥物聯合化療。

白血病化療的個體化原則是白血病治療研究的需要發展,其原則強調四個方面(1)對不同的白血病類型應選擇不同的化療方案,對ALL應選擇和AML不同的藥物、劑量、療程。(2)對具有不同預後因素的白血病個體其治療方案應有所側重和不同,如對T-ALL和B-ALL除常規方案治療外,加用CTX或MTX及Ara-C可明顯改善其CR率和生存期。(3)病人化療前的健康狀況亦是化療個體化要考慮的問題。對肝腎心臟功能不全者化療藥物應減量。(4)嚴密觀察化療中病人的血象骨髓像變化、區別不同情況及時增加或減少化療劑量。

白血病化療失敗的原因:化療失敗主要是化療期內因感染和出血引起早期死亡,或白血病細胞耐藥而無效果。一般失敗有以下幾種情況:(1)白血病細胞完全耐藥,表現為化療後骨髓增生抑制但白血病細胞不減少;(2)白血病細胞部分耐藥,表現為化療後白血病細胞部分減少,但不理想而隨之白血病細胞又再增生;(3)骨髓增生不良,化療後四周骨髓造血未恢復;(4)骨髓增生不良並在四周內死亡;(5)化療中因出血、感染等不能控制早期死亡;(6)化療後CR但髓外白血病存在。尚有少數病人,化療後白血病細胞迅速減少,骨髓、血象亦迅速抑制,但不久白血病細胞及WBC再度快速倍增,病情迅速惡化,此類病人處理困難、預後差、缺乏有效治療方法。

二、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取長補短,中醫中藥能彌補西醫化療不分敵我一味殺的不足,又能解決對化療藥耐藥的問題,同時一些低增生性白血病,本來白血胞、血小板很低,經不住強力的化療藥,可用中醫中藥來治療,既避免了西藥的毒副作用,又能緩解病情,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以下形式。

  1. 單純中醫中藥治療,適用於低增生性的白血病,不能耐受化療,可用中藥。再是患病之初始終未用化療藥,尚未產生耐藥性者,可用中醫中藥,中醫藥治療適於幼稚細胞不是很高的患者。堅持每日服藥,經過一段時間(一般在3~4個月)可達到CR。我院治療本病,提出"細胞逆轉法"治療白血病的新方法,"細胞逆轉"雷同於西醫的誘導分化。其內容是以祛瘀,清血、扶正、解毒一系列藥物組合,有效地控制白血病細胞的增長,逐漸使之轉化分解,同時殺死部分白血病細胞,再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提高人體新陳代謝、使毒素排出體外。通過如上對人體整體調節和針對性、綜合性作用,達到治癒白血病的目的。傳統中醫給我們治療白血病帶來了曙光。我們在此方面將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尋找更安全有效治療白血病的方法。
  2. 中西藥結合,即化療期後配合扶正中藥。以升提白細胞、血小板、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及抗感染。止血的功能,在化療緩解期仍可使用中醫藥,一是促進人體的恢復,二是鞏固化療的效果,延緩下一次化療時間。

三、生物調節劑治療

隨著免疫學和基因技術的發展生物調節劑治療已被用於臨床,其中白介素Ⅱ、多種造血刺激因子如GM-CSF、G-CSF、M-GCSF紅細胞生成素,腫痛壞死因子,干擾素等,經臨床驗證,白介素Ⅱ,LAK細胞等對白血病有一定療效,G-CSF、GM-CSF等用於化療後骨髓抑制病人,可明顯縮短骨髓和血象的抑制,加速緩解并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四、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就是向靶細胞(組織)導入外源基因,以糾正補償或抑制某些異常或缺陷基因,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其治療方式可分成四類:(1)基因補償:把有正常功能基因轉入靶細胞以補償缺失或失活。(2)基因糾正:消除原藥異常基因,以外源基因取代之。(3)基因代償:外源正常基因表達水平超過原藥的異常基因表達水平。(4)反義技術:用人工合成或生物體合成的特定互補的DNA或RNA片段或其化學修飾產物抑制或封閉異常或缺失的基因表達。

基因治療白血病作為一個新的方法正逐步從理論研究向臨床試驗過渡,在美國已通過Ⅱ期臨床試驗階段,目前基因治療主要是應用反義寡核基酸封閉原癌基因的研究。反義技術因不需改變基因結構能對目的基本及其產物進行治療。故是基因治療方法中最簡單明瞭的手段。CML是目前應用反義核酸技術研究最多的白血病,通過現有技術的改進,使用遞轉殺病毒公導包括BCR/ABL融合基因在內的多種反義DNA/RNA和輔助基因系統,有望不久CML基因治療取得突破。

五、骨髓移植(BMT)

1.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是對病人進行超大劑量放療,化療預處理後,將健康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植入病人體內,使其造血及免疫功能獲得重建的治療方法。

採用骨髓治療疾病始於1891年Brown-Sequard給病人口服骨髓治療貧血,1939年Osgood首次靜脈輸注骨髓,1951年Lorenz等首次成功進行了骨髓移植試驗,20世紀70年代來內HLA組織配型技術的發展,移植免疫學等基礎醫學研究的深入,使BMT的臨床應用得到了迅速發展,世界各地相繼建立了一批BTM中心。我國的BMT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近幾年來我國異基因BMT病例已達300多例,療效也基本達到了國際同等水平。

Allo-BMT治療白血病的長期無病生存率達約在50%左右。據1993年國際BMT登記處統計結果,BMT治療白血病五年生存率為:急淋(ALL)第一次完全緩解期(CR1)為50%左右,ALL第二次完全緩解期(CR2)或第二次以上完全緩解期為32左右,ALL復發其為18%左右,急性髓性白血病(AML)CR1為52%左右。CR2或>CR2為35%左右,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為45%左右,加速期為36%左右,急變期6%左右,可見白血病人化療CR後應盡早進行BMT治療。

BMT治療風險在哪裡,主要有兩點:一是BMT中存在許多移植相關併發症,二是BMT後仍有白血病復發問題:主要的移植相關併發症有:肝靜脈閉塞病,其發病率為25%,死亡率為80%,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病率10~80%。BMT後白血病復發率大約為15~30%。

Allo-BMT的步驟:

  1. 選擇HLA(人類白細胞抗原)完全相合的供者,選擇順序是同胞間HLA基因型相合,其次是HLA表型相合的家庭成員,再次則是一個HLA位點不合的家庭成員或HLA表型相合的無關供者,最後是選擇一個HLA位點不合的無關供者或家庭成員中二個或三個HLA位點不相合者。
  2. 受者的準備,應核實和確定白血病的診斷和分型,一般年齡應限制在45~50歲以下,重要臟器的功能基本正常,要清除體內多種感染灶,進行全面體驗和必要的化驗,輔助檢查一般十幾項。受者提前一週住進無菌層流病房。
  3. 進行組織相容性抗原與基因配型。
  4. BMT預處理應達到三個月的,一是摧毀受者體內原有的造血細胞,給植入的造血幹細胞準備植入生長的空間。二是抑制受者體內的免疫細胞和功能,利於骨髓的植活。三是大量清除和殺滅受者體內的白血病細胞。
  5. 骨髓的採集、處理和輸註:在輸注骨髓的當天在手術室內無菌條件下採集供者骨髓,經過過濾後盡快經靜脈輸注給受者,避免造血幹細胞損失。對ABO血型不合者的骨髓要進行處理後才能輸注。
  6. BMT過程中經常必需的營養和支持治療。
  7. 早期防治BMT併發症,排除消化道毒性反應,控制多種感染,出血及其他主要併發症。
  8. 防治BMT晚期併發症,如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9. BMT造血重建和植入證據,BMT後病人要經歷原有的造血系統衰竭和新植入骨髓的造血重建的過程,BMT後網織紅細胞的逐漸增高被視為骨髓植入的一個較早出現的指標。外周血象恢復正常,一般需3~6個月。另外紅細胞抗原、白細胞抗原的檢測細胞遺傳學的分析等可直接證明BMT植入是否成功。
  10. BMT後白血病的復發,一般的說年齡大者復發率高,非第一次完全緩解和CML非慢性期者復發率高,BMT預處理中TBI(全身照射)劑量偏小者復發率高,其復發大多數為(95%)受者型復發。復發原因主要是BMT時白血病細胞清除不徹底,即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較多和BMT後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不強有關。

2.自體幹細胞移植和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所謂"自體幹細胞移植"是指在大劑量放化療前採集自體造血幹細胞,使之免受大劑量放化療之損傷,並在大劑量放化療後回輸,自體造血幹細胞可來源於骨髓,亦可採集於患者外周血。自體幹細胞移植由於無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合併症,可用於年齡較大的患者。其步驟是將造血幹細胞採集後,在零上和零下溫度保存,然後解凍回輸,移植前首先需要進行自體幹細胞的純化和殘留白細胞的淨化。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放化療預處理,移植後要予控制感染、出血等支持治療,自體幹細胞移植效果優於常規化療,有報告認為是急性白血病CR後有效的鞏固治療措施之一,其缺點是復發率高,對於其存活時間及原因尚無統一說法。

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1988年進行了世界第1例,以後投入此項研究的學者很多。與BMT相比,臍血移植植入時間略錯後,二是HLA配型在1-2個位點不合時移植後嚴重GVHD發病率較低,三是造血因子對植入應響不大,四是由於臍血細胞數有限,受限體重不要過大(<40kg)目前臍血造血細胞庫已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來,我國開展例數尚少,結論有待於評價,但作為一項研究,仍充滿著曙光。

【預後】

未作特殊治療的急性白血病,中數生存期為3.3月,近年來由於治療的進步,預後大為改觀。兒童急淋完全緩解率達97-100%,5年無病生存率為50-75%,成人急淋完全緩解率80%左右,5年無病生存率為50%。急非淋完全緩解率為70-85%,5年無病生存率為35-50%,部分患者獲得治癒。然而對白血病預後的估計十分困難,一般影響預後因素主要為白血病的生物學特性的差別,如細胞類型、細胞數量、細胞遺傳學及免疫學的不同。其次與患者的年齡、體質狀況等有關。

慢性白血病的病程長短懸殊,短的僅1~2年,長則10~20年,平均存活期為5年,影響慢粒預後的主要為急性變。一旦變為急性白血病,其預後比原發性急性白血病更差。而慢粒的常見死亡原因為感染,尤其肺部感染。

【併發症】

1.感染: 由於白血病造成正常白細胞減少,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減少,同時化療等因素亦導致粒細胞的缺乏,使患者易發生嚴重的感染或敗血症。常引起感染的細菌有:革蘭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棒狀桿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如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克雷白氏桿菌等。黴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曲黴菌、毛黴菌擴頭毛孢子菌等,上述黴菌感染多發生於長期粒細胞閏少或持續發熱而抗生素不敏感的患者。有的接受皮質激素治療的患
者,由於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更易被病毒感染,如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單純疱疹病毒等。此外卡氏肺囊蟲感染也常
見,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為其常見類型。

2.腸功能衰竭:由於治療白血病中的化療藥物、放療手段影響腸胃功能,而導致怕胃功能衰竭,患者的營養補充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目前採用鎖骨下靜脈插管到上腔靜脈內進行高營養輸液僅解決部分問題,營養缺乏可發生肺炎、腸炎等併發症。

3.高尿酸血證:正常人由於核酸代謝分解,每日尿中排出尿酸300~500mg。白血病患者因大量白血病細胞的核酸分解可使尿酸排出量增加數十倍。當患者接受化療、放療等治療時則出現高尿酸血症,應用皮質激素等又能增加高尿酸症,高濃度的尿酸很快過飽和而沉澱,引起腎小客廣泛損傷和尿酸結石,可導致少尿、無尿。因此白血病患者必須補充較充分的液體,以保證一定的尿量,并服用別嘌噙醇,如發生腎功能衰竭則須限制補液量,并作透析治療。

4.出血: 白血病患者由於白血病細胞惡性增生,血小板明顯減低,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出血,尤其是顱內出血,所以要根據病因打取積極止血措施,包括輸注濃縮血小板。

5.肺部疾患: 由於白血病患者正常成熟中性粒細胞減少,免疫功能降低,常常導致肺部感染。此外白血病細胞、浸潤可阻塞肺部小血管、支氣管而發生呼吸困難、呼吸窘迫綜合徵,胸片可有毛玻璃狀或粟粒網狀,可作肺部放射的試驗性治療。

6.電解質失衡:白積壓病治療過程中常因白血病細胞破壞過多或因化療藥物性腎損害等原因而排鉀過多。又因化療引起飲食慾差,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納入量不足而致低血鉀。或因白血病細胞破壞使磷釋放增多,導致低鈣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鉀、鈣、鈉等電解質濃度。

7.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播散性血管是一組嚴重的出血綜合徵。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