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 |
---|
別名 | acute infectious polyneuritis |
---|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acute infectious polyneuritis)又稱格林-巴利(Guillain-Barre)綜合徵或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是多數脊神經根及神經末梢(常有顱神經)同時受損的一種常見疾病。其臨床特徵為急性起病,迅速出現四肢對稱性弛緩性癱瘓及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以30歲以下男性較多。四季均有,夏秋季較多。
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認為本病是與感染有關的遲發性、超敏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周圍神經的髓鞘是免疫反應攻擊的靶子。最密切的感染因子有巨細胞病毒、EB病毒、肺炎支原體、空腸彎曲桿菌及乙型肝炎病毒等。其發病機理類似實驗性變態反應性神經炎,一種以細胞介導的變態反應。但近年來的研究,在患者血清中檢出了多種抗髓鞘抗體、周圍神經內的血管壁和雪旺氏細胞膜上有IgG和補體的沉積、以及腦脊液中單克隆IgG抗體,說明體液免疫參與了發病作用。因此,本病的發病原因可能是病前的某種感染,啟動了免疫反應,而體內的免疫調節異常引起了周圍神經組織的損害,即髓鞘脫失。
【病理改變】病變部位主要在脊神經根、脊神經及腦神經。受累的神經纖維出現腫脹、變性和節段性脫髓鞘改變,神經組織內圍血管性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脊髓前角細胞、後根節細胞、脊膜和腦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變性、壞死等病變。
急性亞急性起病。約2/3以上的患者,在發病前數日或數周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症狀,一般在起病後症狀迅速進展,在數日至2周內達到高峰。主要症狀為運動障礙。初為下肢無力,繼之逐漸向遠端擴展,出現四肢對稱性癱瘓。嚴重者癱瘓可迅速上升,侵及肋間肌和膈肌,出現呼吸麻痺,表現為呼吸困難,發紺、咳嗽無力、痰液阻塞。部分病人還常訴有肢體遠端感覺異常、麻木或疼痛。檢查癱瘓為弛緩性,腱反射消朱,病理反射陰性;感覺障礙極輕,甚至缺如,有者多為手套襪子型感覺減退。
半數以上病例可有顱神經損害,最常見為雙側周圍性面癱,其次為舌咽和迷走神經受累,出現構音障礙,吞嚥困難等延髓麻痺症狀。偶有眼肌麻痺、視網膜出血、視乳頭水腫。
植物神經損害表現為皮膚潮紅、多汗和手足水腫,少數病例可出現心動過速、血壓不穩、心電圖改變。心臟受損為不良徵象,可引起突然死亡。除極少數有短暫性排尿功能障礙外,括約肌功能一般不受影響。急性期周圍白細胞可有輕度升高。其特徵性改變是腦脊液出現蛋白細胞分離現象,即蛋白升高而細胞數正常或接近正常。蛋白含量一般在0.5~2g/L(50~200mg/dl),甚至高達10g/L(1000mg/dl)。常在病後第三周最明顯,與病情無平行關係,可持續數日或1~2年。少數病例腦脊液可無改變。肢體遠端神經傳導速度測定低於正常60~70%。
(一)急性期治療
可採用針刺、按摩、理療及其它主、被動功能鍛煉等,以利癱瘓恢復。
本病預後良好。2/3以上病例1~4周開始恢復,半年至1年基本痊癒。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後遺症,少數復發。有呼吸麻痺、肺部感染、心力衰竭者預後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