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感染性休克
【概述】

感染性休克是由各種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人體後引起的以微循環障礙,組織細胞血液灌注不足,導致重要生命器官急性功能不全的臨床綜合徵,常發生在中毒性菌痢、暴發性流腦、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敗血症、重症肺炎及膽道感染等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基礎上,臨床上以面色蒼白、四肢發涼、皮膚發花、尿量減少、血壓下降為主要表現。是兒科常見的危重病症之一。

【臨床表現】

  1. 面色蒼白或口唇、指趾發紺,皮膚發花。
  2. 手足發涼,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
  3. 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脈壓縮小。
  4. 尿量減少。
  5. 神志模糊,表情淡漠或昏迷。
  6. 肛趾溫差>6℃。

【輔助檢查】

  1. 對早期、輕度休克,檢查以框限「A、B」為主。
  2. 對晚期、重症、難治性休克,檢查可包括框限「A、B、C」。
  3. 血培養、腦脊液培養及大便培養最好在應用抗生素以前做。
  4. 血電解質、動脈血氣分析、血球壓積、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尿比重等專案應根據病情變化,重複多次測定。

【診斷】

  1. 有原發的感染疾病。
  2. 面色蒼白,末梢及粘膜發紺,皮膚花紋樣改變,末稍冰涼。
  3. 脈搏細速,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2秒。
  4. 尿量減少,輕度休克每小時嬰兒5~10ml,兒童10~20ml,重度休克每小時嬰兒小於5ml,兒童小於10ml。
  5. 血壓下降到測不到,脈壓<4Kpa(30mmHg),早期輕度休克血壓可正常。
  6. 精神萎靡,神志模糊,呼吸明顯加快。

【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

  1. 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
  2. 解除微循環血管的痙攣。
  3. 強心治療。
  4. 抗感染。
  5. 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6. 保護重要臟器功能,防治腦水腫、心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及急性腎功能不全。
用藥原則
    1.感染性休克,應根據原發病選用至少兩種細菌對之敏感的抗生素,靜脈給藥,劑量要足,療程要夠。病原菌不清楚時,可選用兩種廣譜、高效的殺菌劑,兼顧球菌及桿菌,查清病原菌後,根據藥敏用藥。
  1. 休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下降,在首批快速輸液時應使用強心藥,合併心力衰竭時,要適當控制輸液速度及液體總量,限制含鈉溶液和高滲脫水劑的應用。
  2. 爆發型流腦合併休克時,常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和纖維蛋白溶解亢進同時存在,搶救時不必等待實驗室結果,根據臨床症狀和體徵立即進行治療,可以同時應用肝素和6-氨基己酸。
  3. 休克合併急性腎功能衰竭時,應精確計算出入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應用多巴胺及654-2改善腎微循環。
  4. 納洛酮為嗎啡受體拮抗劑,拮抗β-內啡吠的作用,逆轉休克時的低血壓,用於難治性休克常可獲得較好的療效,當休克用傳統方法治療無效時,應及時使用納洛酮。
專家提示

感染性休克是感染性疾病發展到嚴重程度的表現,病情凶險,病死率高,患病後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是避免休克的關鍵。病兒出現精神萎靡、神志不清、手足發涼、全身冷汗、皮膚發花、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呼吸急促等症狀時,是病情危重的表現,應及時送醫院搶救。家長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如實提供盡可能詳細的病史,以利於搶救。

【治癒標準】

  1. 治癒:下述條件持續12小時以上
    1. 神志完全清醒。
    2. 四肢溫暖,口唇及甲床轉紅,脈搏有力。
    3. 尿量每小時〉30ml。
    4. 中心靜脈壓(CVP)0.58~1.18KPa(6~12厘米水柱)。
    5. 血壓正常,脈壓>=4KPa(30mmHg)。
  2. 好轉:上述條件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未達到治癒標準。
  3. 未癒:上述條件無改善或繼續惡化。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