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絛蟲病和囊蟲病
別名taniasis
【概述】

絛蟲病(taniasis)的種類甚多,以寄生於人體小腸內的豬肉絛蟲和牛肉絛蟲所致者最常見。人進食含有絛蟲幼蟲(囊尾蚴)而未經煮熟的豬肉或牛肉後,囊尾蚴的包囊被消化,頭節吸附於腸壁,頸節逐漸分裂成一連串的體節,經3~4 個月發育為成蟲,即成為絛蟲病。人體不僅是牛肉絛蟲和豬肉絛蟲的終宿主,還是豬肉絛蟲的中間宿主。豬肉絛蟲的受精卵被人吞下後,卵內的幼蟲(六鉤蚴)穿過腸壁,移行到腸道外的不同部位(如腦、眼、肌肉、皮下等)發育成囊尾蚴而引起囊蟲病(cysticerosis)。我國短膜殼絛蟲在兒童的感染率較成人高,因其可在人體長期反覆的自身感染而不需中間宿主,不易痊癒。治療與豬肉絛蟲或牛肉絛蟲相同。

【臨床表現】

  1. 絛蟲病當進食未煮熟的豬肉或牛肉後,約經3~4個月發育為成蟲。患者多為單蟲感染,感染嚴重者也可同時寄生3~5 條。大便中常帶有蟲體節片或從肛門爬出。患兒可有腹痛、腹瀉、消化不良、消瘦、頭昏、乏力等;
  2. 囊蟲病由豬肉絛蟲引起,症狀因囊蟲所在的部位和多少而異。腦囊蟲最為嚴重,可引起癲發作、顱壓增高、精神失常、共濟失調,甚至發生視力障礙、視神經萎縮、失明、顱神經麻痺等。皮下或肌肉囊蟲病症狀不十分明顯,皮下可捫及結節,經過一段時間可發生纖維性變或鈣化。眼囊蟲可發生於眼的任何部位。如長久沉著可導致失明。

【輔助檢查】

  1. 糞便中可查到白色節片或絛蟲卵。牛肉絛蟲用肛門拭子查蟲卵比糞便的陽性率高。
  2. 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可輕度增高。
  3. 皮下及肌肉組織活檢,囊腫中有囊尾蚴頭節,可確診囊蟲病。若久病,囊蟲已死亡,局部X線可示鈣化灶。
  4. 腦囊蟲病可做腦電圖、顱腦CT共振檢查

【治療措施】

(一)絛蟲病治療

  1. 滅絛靈(氯硝柳胺):本藥與蟲體接觸後,可破壞其頭節及近端節片,使頭節脫離腸壁而被排出體外,劑量為2歲以下0.5g/d,2~6歲1 g/d,6歲以上為2g/d,分2次空腹服,中間間隔1小時。服藥2小時後可服50%硫酸鎂30~40ml導瀉。治療短膜殼絛蟲劑量為60~80mg/(kg﹒d),日服1次,連服5~7天。
  2. 檳榔與南瓜子聯合療法:檳榔對絛蟲的頭及前段節片有麻痺作用,對豬肉絛蟲療傚尤佳。南瓜子對絛蟲中、後段節片有麻痺作用,故兩者合用可使整個蟲體癱瘓而將其排出體外。服用方法:早上空腹將3060g南瓜子嚼碎嚥下。2小時後服檳榔煎劑(30g檳榔,加水煎1小時,使液量為100~150ml)。半小時後服50%硫酸鎂30~40ml導瀉,一般於3小時內即有完整的蟲體排出。
  3. 硫雙二氯酚(別丁):可麻痺蟲體使之排出,但節片排出時可能在腸道釋放蟲卵或嘔吐時蟲卵逆流而引起囊蟲病,故宜慎用;或服藥前先服小量氯丙嗪以防噁心、嘔吐。
  4. 甲苯咪唑:劑量為200mg/次,每日1~2次,連服3~4日。
  5. 丙硫咪唑:劑量為400mg/次,每日1次,連服3天。
  6. 吡奎酮:劑量為5~l0mg/kg,空腹一次頓服。對心臟病患者或肝功能異常者慎用。
驅蟲注意事項
  1. 服驅蟲藥後排便時應靜坐在預先已放入與體溫相等的溫水的便盆上,有蟲節排出時不可牽拉,以免蟲體收縮,不能完整排出。
  2. 服驅蟲藥後應留24小時的全部糞便,以尋找蟲頭是否排出。
  3. 驅蟲後未查到蟲頭者,應繼續隨訪3~6 個月,以觀察是否又有節片或蟲卵排出,如再有排出應重新驅蟲。
(二)囊蟲病治療

腦囊蟲病除對症治療外(如抗癲、降顱壓等),藥物治療可用吡喹酮,每日為0~30mg,連服4~6天,總量為120mg。如定位確切可手術治療。

【預防】

  1. 徹底治療患者。
  2. 加強個人衛生、飲食衛生及環境衛生。
  3. 加強肉類管理,特別注意不吃未煮熟的豬肉、牛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