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腸套疊
別名intussusception
【概述】

腸套疊(intussusception)是小兒常見的急腹症,部分腸管及其繫膜套入臨近腸管可引起腸梗阻、腸管水腫或絞窄性壞死。2歲以下嬰幼兒多見,尤以4~10個月齡嬰兒發病率最高。套疊多由近端管腸管套入遠端腸管,少數可見逆行套疊,發病形式多樣,但以回結型(迴腸遠端套入結腸)多見,約占80%。本病發病原因不太明瞭,絕大多數無誘因可查,只有少數為繼發於其他疾病,如腹型過敏性紫癜、腸道腫瘤、息肉等,嬰幼兒回盲部繫膜過長,使回盲腸部管游動度過大是小兒好發的主要解剖學因素。

【臨床表現】

  1. 突發起病的陣發性哭鬧:嬰兒因不能訴說,發作時哭鬧不寧,四肢亂動、面色發白,表情痛苦,不易安撫。發作數分鐘至半小時自行緩解,反覆發作使患兒精力疲憊,間歇時常昏昏入睡。
  2. 嘔吐、便血:發病早期即可有嘔吐,為反射性嘔吐,晚期因腸道梗阻,嘔吐頻繁,可有糞汁吐出。約有1/3~1/2患兒發病不久有血便排出,大便多無糞質,為暗紅色果凍樣,實為腸液與滲出血液的混合物。血量多時可呈血水樣便,但也可僅有少量血絲。由於嘔吐、便血及腸梗阻的存在,病情晚期多出現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也可有高熱、休克等表現。
  3. 腹部陽性體徵:反覆仔細檢查多數可在腹部觸及腫塊,一般在右季肋部或中上腹部,典型者為臘腸樣或香蕉樣,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因回盲部向上套入結腸,右下腹觸診有空虛感。肛門指診可觸及腫脹的腸管,宮頸樣套入口以及右下腹的空虛感。指套上可見血跡對診斷有所幫助。如已併發腹膜炎或腸穿孔可有明顯肌緊張。腹脹,腸型蠕動,氣過水音在腸梗阻時均可存在。

【輔助檢查】

  1. 血象:白細胞可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
  2. 血化學:可見酸中毒存在。
  3. 大便鏡檢:可見新鮮紅細胞。
  4. X線檢查:有腸梗阻時立位可見充氣腸管及液平面。空氣灌腸是X線診斷的主要手段,也可用鋇劑灌腸進行診斷,典型表現為造影劑呈杯口狀缺損。

【治療措施】

  1. 一般支持療法:應先糾正脫水、酸中毒,如有休克更應積極糾正休克。休克主要為低血容量所致,故積極補充晶體液體和血漿非常重要。
  2. 非手術復位:目前多在透視下行空氣灌腸復位,其適應證主要為病程在24~48小時內,無明顯腸壞死或腸穿孔徵象,套疊頭部未脫出肛門。復位需在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指導下進行,要嚴格掌握壓力及充氣時間,以防出現腸道穿孔。多數患兒均能經氣灌腸而復位。
  3. 手術治療:病情晚期估計有腸壞死、腸穿孔、梗阻情況嚴重、非手術復位不成功或套疊為繼發於其他腸道疾患等情況時應採用手術治療。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