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先天愚型
別名Down syndrome、唐氏症
【概述】

先天愚型(Down syndrome)又稱21三體綜合徵,是由於常染色體畸變引起的最常見的染色體病。臨床以智力低下、特殊面容或伴有其他畸形為特徵。本病發生率國外報導為0.1~1.5%,國內據上海(1979)調查為2.36%,哈爾濱(1980)為2.11%。

【病因學】

引起染色體畸變常與下列因素有關:高齡(35歲以上)孕婦、多胎的最後一胎、多年不妊者或妊娠早期患病毒感染、接受放射線照射及服用某些藥物等。染色體易位型者多為年輕母親所生。

【發病機理】

本病染色體改變可分為三種類型:

  1. G組21三體型據國外統計,此型占全部患兒92.5%,國內資料占88.5%。患兒染色體總數47個,有一個額外的21號染色體。由於患兒體內有三個21號染色體,其所載基因較正常人多,破壞了體內遺傳物質間的平衡狀態,使胎兒發育異常。
  2. 易位型國外報導此型占病例的4.8%,國內報導占3.1%,此型患兒染色體總數正常,為46條,其中一條是易位染色體,較常見者有G/D易位與G/G易位兩種:(1)G/D易位型為患兒細胞內缺少一個D組染色體(多為14號染色體),而由一個易位染色體代替,即由21和14號染色體發生長臂易位形成即21/14染色體。患兒染色體總數雖然正常,但實際上基因物質增多,致使患兒發育異常。(2)G/G易位型:G組兩個21號染色體發生著絲點融合,形成等臂染色體或1條21號與1條22號染色體相易位形成新的21/22染色體。
  3. 嵌合型國外報導此型占本病2.7%,國內資料此型占11.9%。患兒體內具有兩種以上的核型,臨床上多見正常核型與21三體之間的嵌合。嵌合體的發生,多由於受精卵在早期分裂過程中發生了不分離,使發育中的個體一部分為正常細胞,一部分為21三體細胞。

【臨床表現】

患兒智力發育障礙,體格發育遲緩,具有特殊面容如眼距寬、兩眼外側上斜、鼻根扁平、口半張、舌常伸出口外、流涎多,故稱伸舌樣痴呆。四肢肌張力低下,由於韌帶鬆弛,關節可過度活動。小指短并向內彎曲。患兒常伴有其他畸形如先天性心臟病、臍疝、小陰莖及多指趾等。患兒易患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皮紋改變:本病患兒儘管在核型上有所差別,但在皮紋上具有共同特點。常見的皮紋特徵為:一側或雙側通貫手,手掌三叉點t移向掌心,atd角增大,多大於58°(我國正常人atd角為41°。約80%足部母趾球區有脛側弓形紋(弓凹朝向母趾側,圖12-1)。此外手指箕形紋增多,多見十指尺箕。此種皮紋改變與染色體畸變密切相關。因此,在不能進行染色體檢查時,可根據皮紋特點作出較準確的診斷。

【輔助檢查】

  1. 白細胞檢查本病白細胞計數正常,粒細胞分葉過少呈鼓槌狀。
  2. 酶的改變過氧化物歧化酶及鹼性磷酸酶在患兒白細胞中明顯增高。
  3. 染色體檢查患兒絕大部分為21三體核型,少數為G/D易位或G/G易位與嵌合體。

【診斷】

典型病例根據特殊面容、智力低下、體格發育遲緩和皮紋特點診斷并不困難,但確診應做染色體檢查。患兒核型多數為單純21三體型(47,+21),少數為易位型(21/14,21/22易位型)和嵌合型。單純21三體型與易位型患兒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而嵌合型則依其異常細胞系的比例大小,其臨床表現有輕重的差異。

【治療措施】

  1. 加強護理及保健工作并積極加以訓練。
  2. 針灸治療:穴位為大椎、啞門、百會、印堂、內關、合谷、足三里,有發音不清及伸舌者加刺廉泉。
  3. 藥物治療:一般試用穀氨酸或γ氨基丁酸、甲狀腺素片、維生素B1、B6等。

【預後】

單純21三體型和易位型的預後較差。如雙親之一為嵌合型者,則根據異常細胞系所佔比例多少決定預後,占比例少者預後較佳。

【預防】

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以降低本病的發病率:

  1. 高齡婦女(35歲以上,尤其是40歲以上)應節育。
  2. 凡有本病家族史者應及早檢查親代染色體核型,如雙親核型正常,其再發風險率僅為1%。如雙親之一為易位攜帶者,則再發風險率明顯增高,當雙親之一為D/G易位攜帶者時(如為女性則子女患病率為5~10%,男性為3~5%)理論上再發風險率為25%。若攜帶者為G/G易位時,其子女100%為患兒。如證實為D/G易位或G/G易位者應節育,或在再次妊娠時做羊水細胞染色體檢查,若胎兒有染色體異常應終止妊娠。
  3. 母親在妊娠前後應避免接受X線照射和濫用化學藥物,并預防病毒感染。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