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智齒冠周炎
別名Pericoronitis
【概述】

智齒(第三磨牙)牙冠周圍的軟組織炎症為智齒冠周炎。常發生於18~25歲的青年,是常見口腔疾病之一。

【病因學】

第三磨牙萌出過程中或萌出困難時,牙冠的一部分被游離的牙齦部所覆蓋,在牙冠與齦瓣之間形成盲袋(齦袋),盲袋內經常有食物殘渣和細菌存留。這種局部條件使細菌易於生長、繁殖。若感冒、疲勞或其他原因致機體抵抗下降,或由於局部創傷(如對頜牙咬傷)等因素,可誘發智齒冠周炎。因下頜第三磨牙萌出常缺乏足夠位置而易形成阻生,故本病多見於該牙。臨床上常見的阻生情況有近中阻生、水平阻生和垂直阻生等。

【臨床表現】

急性智齒冠周炎的主要症狀為牙冠周圍軟組織腫脹疼痛。如炎症影響咀嚼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如波及咽側則出現吞嚥疼痛,導致病員咀嚼、進食及吞嚥困難。病情重者尚可有週身不適、頭痛、體溫上升、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    

圖2 冠周的盲袋及腫脹之齦瓣

【輔助檢查】

1.檢查可見下頜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有齦瓣覆蓋、盲袋形成。牙冠周圍軟組織紅腫、齦瓣邊緣糜爛、盲袋內有膿性分泌物(圖3-15)。有時可形成冠周膿腫,出現頜面腫脹,同側頜下淋巴腫大,壓痛。

2.X線牙片檢查能發現阻生智齒的存在及其陰生的形態、位置。

3.化驗檢查 急性化膿性冠周炎期常有程度不同的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白細胞比例上升。

【診斷】

1.多發生於年輕人,尤以18~25歲最多見。有全身誘發因素或反覆發作史。

2.急性冠周炎早期,一般無明顯全身反應,患者自覺患區脹痛不適,咀嚼、吞煙、張口活動時疼痛加劇。檢查可見阻生牙和磨牙後區腫脹、冠周袋內有膿性分泌物。

3.炎症進一步發展,累及咬肌和翼內肌,出現下頜角區腫脹,伴有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甚至不能開口。全身症狀明顯,常有頜下淋巴結腫大和壓痛。如未及時合理治療,可發展為冠周膿腫、頜面部蜂窩組織炎甚至骨髓炎。

4.慢性冠周炎可在下頜第一磨牙頰側形成瘻管,或在咬肌前緣形成皮瘻。 

【治療措施】

智齒冠周炎的治療主要是增強病員機體抵抗力,控制感染,促使炎症消散。急性期過後,應考慮對病源牙採用外科治療,以防復發。

1.全身治療

根據病情選用抗菌物或內服清熱、解毒的中草藥進行治療。

2.局部治療

智齒冠周炎的局部治療很重要。每日可用1~3%過氧化氫溶液及生理鹽水或其他滅菌溶液沖洗盲袋,然後點入3%碘甘油。另給複方硼砂液或呋喃西林液等含漱,一日多次。早期還可局部理療、外敷中草藥以助炎症吸收。針刺療法可有鎮痛、改善張口等作用。如膿腔形成,可切開引流。

3.病源牙處理

急性炎症消退後,應對病源牙作進一步處理,以防復發。如牙位正、能正常萌出,並有對頜牙行使咀嚼功能者,可作冠周齦瓣楔形切除術(圖1)。否則應予拔除。

①切口②切除牙齦後露出全部牙冠③縫合

圖1 下頜第三磨牙冠周齦瓣楔形切除術

【預後】

急性冠周炎如未能徹底治療,則可轉為慢性,以後反覆發作,甚至遺留瘻管。若炎症繼續擴展,可發生下述各種併發症。例如蔓延至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膿腫;或膿液沿下頜骨外側骨面向前流注,可在相當於下頜第一或第二磨牙頰側形成膿腫或齦瘻(附圖1);也可向外擴展,形成頰部皮下膿腫,或穿破皮膚形成皮瘻。在臨床上可見有頰部皮瘻的患者,應考慮有冠周炎的可能,防止誤診。冠周炎嚴重者,尚可併發頜周蜂窩織炎、下頜骨骨髓炎甚至全身性的感染。

附圖1 下頜智齒冠周炎併發67間齦瘻

【鑑別】

1.下頜智齒冠周炎合併下頜第一磨牙頰側前庭溝處牙齦瘻 應與下頜第一磨牙根尖周病變所引起的頰側瘻道相鑒別。前者第一磨牙臨床檢查無確切病損且其X線牙片也無根尖周病變,但有阻生智齒存在及紅腫史。後者第一磨牙有齲病、牙髓病及根尖周破壞。

2.第三磨牙區惡性腫瘤 該區域的惡性腫瘤雖然常伴發炎症,但畢竟是以增生為主的腫塊,且為實質性浸潤包塊,X線攝片檢查可見局部骨組織溶解性破壞。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