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流產
別名abortion
【概述】

流產(abortion)為婦科常見疾病,如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及時,可能遺留生殖器官炎症,或因大出血而危害孕婦健康,甚至威脅生命;此外,流產易與婦科某些疾病混淆。妊娠於20周前終止,胎兒體重少於500克,稱為流產(1966年世界衛生組織)。流產發生於孕12周前者,稱為早期流產。發生於12周後者,稱為晚期流產。

【病因學】

導致流產的原因很複雜,是多種的,早期流產較為常見的原因為染色體異常、內分泌異常、子宮發育不良或畸形。

一、染色體異常  染色體異常包括染色體數目異常,如單體、三體、多倍體;結構異常,如斷裂、缺失、易位均可致流產。有人對自然流產和治療性流產進行染色體的研究,發現在自然流產中核型異常者占60%。核型異常者每伴有胎兒或胎盤等一種結構上的異常。而核型正常者流產的胎兒多正常。

二、內分泌失調  雌激素過多與孕酮不足亦為早期流產的原因。因在妊娠12~14周正處於胎盤形成代替妊娠黃體功能的時期,易有內分泌失調,尤以黃體功能不足。此外,甲狀腺素缺少,使細胞的氧化過程遭受障礙,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與糖尿病等皆易發生流產。

三、胎盤異常與胎盤內分泌不足  早期妊娠時的蛻膜炎可使底蛻膜出血或增生,絨毛上皮細胞及蛻膜細胞被溶解,絨毛內血管阻塞,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與運送,以致孕卵從附著處分離、出血而流產。此外如胎盤內巨大梗塞可使胎盤功能降低,影響胎兒生存;而前置胎盤、胎盤絨毛水腫變性致成流產者亦不少見。妊娠後母血中β-hCG、hPL、P、E2、雌酮,早孕時如這些激素值下降,則50%流產。

四、血型不合  由於以往妊娠或輸血,致Rh因子、不合的ABO血型因子在母體中產生抗體,此次妊娠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與紅細胞凝集而產生溶血,以致流產。

五、精神神經因素  如驚嚇、嚴重精神刺激等也都可致成流產。近年來通過研究認為,噪音與振動對人的生殖有一定影響。

六、母體全身性疾病

(一)嚴重的急性傳染病和感染疾病:如大葉性肺炎,多伴發生高熱導致子宮收縮,或/和胚胎死亡均可致流產。

(二)慢性疾病:嚴重貧血、心臟病、心力衰竭可引起胎兒缺氧、窒息而死亡;慢性腎炎、嚴重高血壓可使胎盤發生梗死或早剝離而引起流產。

(三)營養不良或藥物中毒:如維生素缺乏,特別是維生素E─生育醇的缺乏,汞、鉛、酒精及嗎啡等慢性中毒,均可引起流產。

七、生殖器官疾病  子宮畸形,如雙角子宮、子宮腔縱隔,常為流產的原因。但子宮發育不良往往是不孕的原因。此外,如子宮肌瘤,尤其是向子宮腔內發展的粘膜下肌瘤或嵌頓在骨舅腔中的卵巢囊瘤,均可影響胎兒的發育而導致流產。子宮內口鬆弛為習慣性流產常見原因之一。近年來發現宮腔粘連患者中,約14%發生在流產後。粘連引起宮腔縮小、變形和子宮內膜面積減少,且有硬化,影響胚胎發育。

八、免疫因素  對原因不明者,近年來研究發現多數與免疫因素密切相關。

(一)組織相容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locus antigen,HLA):HLA複合體定位於人的第六對染色體短臂的一個區段上,至少包括4個與移植有關的基因位點:HLA-A、B、C、D/DR等。正常妊娠時夫婦HLA不相容,可維持遺傳的多樣性,防止致死純合子的產生。而習慣性流產夫婦間HLA抗原相容的頻率大於正常妊娠者,其中以DR抗原相同的機會更多。過多的共有抗原,阻止母體對妊娠作為異體抗原的辨認,不能刺激母體產生維持妊娠所需的抗體,缺乏抗體的調節作用。母體免疫系統易對胎兒產生免疫學攻擊,而導致流產。

(二)抗磷脂抗體:為一組自身免疫性抗體,其中包括狼瘡抗凝抗體(LA)及抗心磷脂抗體(acl)。近年來研究發現,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感染、藥物,或不明原因的疾患中,如抗磷脂抗體陽性,習慣性流產發生率極高。患者常有動靜脈血栓形成,血小板減少,考慮致流產的原因是由於血栓形成,引起蛻膜或胎盤功能不足。抗磷脂抗體不是作用於妊娠早期導致流產,而是作用於妊娠中、晚期使胎兒死亡,抗磷脂抗體可能是中晚期流產的因素。

(三)抗精子抗體:在反覆自然流產(recu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夫婦中,研究發現雙方或男方血清中的抗精子抗體。動物實驗證明抗精子抗體有殺死胚胎的作用。提示該抗體的存在與RSA有關。國內亦有報導女方抗精子抗體陽性多見,說明女方對精子的同種異體免疫及丈夫的自身免疫均與RSA有關。

抗精子抗體引起的流產,多發生在3個月以內的早期流產,即母體內精子凝集抗體持續作用於早期胚胎組織致病變,使胚胎受損而流產。

【病理改變】

由於流產發生時期不同,其病理過程亦不一致。發生於妊娠8周以前者,多數胚胎先死亡,然後底蛻膜的海綿層出血、壞死及血栓形成。因此時絨毛發育不全與母體聯繫不牢固,流產時多數是胚胎和整個胎囊與子宮壁完全剝離而排出,故一般出血不多。這種流產常被忽視而誤認為是一次過期的月經。流出的典型標本為一厚而不透明稍有血性浸潤之胚囊。囊中最厚的部分為繁生絨毛所在,放入水中,可見有絨毛漂浮。切開囊壁,囊內有少量羊水,可見胚胎或已被吸收之胚胎組織如米粒大,色灰,聯繫在灰色的羊膜上。發生於8~12周者,因絨毛已發育相當完全,與底蛻膜聯繫較牢固,往往僅胎兒或胎兒同一部分胎盤絨毛流出,而另一部分組織稽留於宮腔,影響子宮收縮,故流血甚多。有的胎兒雖已死亡,但未立即排出,胚胎周圍有多次少量出血,血積在底蛻膜絨毛間隙,并可侵及胎囊,血液流出後凝結,可再次出血形成新血塊,包圍舊血塊,胚胎為多層血塊所包圍,稱為血樣胎塊,時間久後血紅蛋白被吸收,則呈肉樣胎塊。血液凝結於絨毛與蛻膜之間,形成凹凸不平的結節狀物,凸向羊膜囊,使羊膜囊被擠壓變小,胎盤血循環中斷,胎兒被吸收,成為結節狀胎塊。胎盤已形成,與子宮壁聯繫牢固,流產過程與早產、足月產相仿。開始陣縮,子宮口逐漸擴大,羊膜破裂,胎兒排出,隨後胎盤剝離,自行排出,或稽留於宮腔。流血量可多可少,視胎盤剝離情況而不同。如胎兒死於宮內,無感染者,則變為浸軟胎,胎兒皮膚及臍帶均被浸軟,血紅蛋白沉著,而現暗紅色,羊水被血所染,時間久後,則呈棕色。

較少見的是乾屍化。羊水被吸收,胎兒的皮膚貼在骨骼上呈乾枯白色,胎體被壓扁,而呈紙樣胎兒。

【臨床表現】

一、流產的主要症狀為出血與腹痛

(一)陰道流血:在妊娠3個月內流產者,開始時絨毛和蛻膜分離,血竇開放,即開始出血。當胚胎全部剝離排出,子宮強力收縮,血竇關閉,出血停止。故早期流產的全過程均伴有陰道出血。晚期流產時,胎盤已形成,流產與早產及足月產相似,一般流血不多。

(二)腹痛:早期流產開始流血後,宮腔內存有血液特別是血塊,刺激子宮收縮,呈持續性下腹疼痛。晚期流產則先有陣發性子宮收縮,然後胎盤剝離,故陰道流血前即有腹痛。

腹痛與流血多數是進行性的,與其臨床經過及進度有關。

二、流產的臨床分型

流產大多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雖然有的階段在臨床表現不明顯,且不一定按順序發展。但一般不外後列幾種過程,即臨床分型:先兆流產、難免流產、不全流產和完全流產。過期流產為流產發展的另一種特殊情況。習慣性流產是從其反覆流產這一特點命名的。但兩者在流產過程中仍包含有以上臨床分型。

(一)先兆流產(threatened abortion):有流產的表現,但經保胎處理後,可能繼續妊娠至足月者。常發生在妊娠早期,僅有少量陰道流血,伴發輕微的間歇性子宮收縮。檢查時子宮口未開大,羊膜囊未破裂,子宮大度與停經月份相符,妊娠試驗陽性。

(二)難免流產或不可避免流產(inevitable abortion):有以上過程,但胚胎繼續與子宮壁分離,流血時間長,出血量增多,超過正常月經量,且有血塊排出,陣發性下腹部疼痛加劇,為痙攣性或為墜脹感。檢查子宮口逐漸開大,妊娠月份較大的,有的羊膜囊已膨出或破裂;有的胚胎組織阻塞於子宮頸管中甚至露見於宮頸外口,流產勢必發生,妊娠已不能繼續。

(三)不全流產(imcomplete abortion):常發生於較晚期妊娠(10周以後),胎盤正在發育或已形成,流產時胎兒及部分胎盤排出,整個胎盤或部分胎盤仍附在子宮壁上,子宮不能很好收縮,以致陰道流血甚多。殘留的胎盤日久可形成胎盤息肉,反覆出血,且易誘發感染。

(四)完全流產(complete abortion):通過先兆及難免流產過程,在短時間內胚胎組織完全排出,流血、腹痛停止。

(五)稽留流產(missed abortion):亦稱過期流產或死胎不下。係指胚胎死亡而仍稽留於宮腔內者,且孕產物一般多在症狀產生後1~2個月內排出。因此,皆規定胚胎停止發育後2個月尚未自然排出者,稱為稽留流產。孕婦多有早期妊娠先兆流產經過,此後子宮不再長大,反漸縮小,且亦不像一般妊娠那樣柔軟。妊娠試驗從陽性變為陰性,胎盤機化與子宮壁緊密粘連,不易分離。另一方面因性激素不足,子宮收縮力降低,不易排出而稽留宮腔。胚胎死亡後,胎盤溶解,產生溶血活酶進入母體血液循環,引起微血管內凝血,消耗大量凝血因子,稽留宮腔時間愈長,引起凝血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愈大。近年來B超廣泛應用於臨床,停經6~7周時即可探及胎囊、胎芽。如疑及胚胎停止發育,可用B超觀察,及時做出診斷及處理。故有人提出現今是否再用稽留流產一詞,但臨床上也有症狀不明顯,未引起患者注意,來診時胚胎死亡稽留宮腔為時較長者。

(六)習慣性流產(habitual abortion):連續3次以上自然流產稱為習慣性流產,且流產往往發生於同一月份,而流產的過程可經歷前述的臨床分型。

【輔助檢查】

超聲技術圖像分辨率清晰,對早期各類流產進行經腹超聲檢查,符合率高,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了條件。尤其是近數年陰道探頭檢查早期妊娠及早期流產,比經腹檢查更為優越。此外,基礎體溫(如為妊娠,則體溫不再下降)、妊娠試驗、陰道塗片、宮頸粘液結晶,在診斷上均有一定意義。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降至正常範圍。

【診斷】

一、首先應確定是否流產

(一)詳細詢問病史:有無停經史,有無陰道流血,流血量,性質,是否伴有腹痛及其他排出物等。

1.流產時子宮出血量一般較異位妊娠為多;與其他異常妊娠亦不同。異位妊娠多為點滴陰道流血;葡萄胎之流血常為暗紅色,也可反覆流血,甚至發生大量陰道流血,如仔細檢查,有時在血中可查到水泡樣組織。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則多發生在生育期年齡的兩端,其發生在40歲以上者常有停經史,雖陰道大量流血,但多無腹痛,很少雜有其他排出物。凡此種種情況,結合孕產史及有無避孕措施,不難區別。如有疑問,可行診斷性刮宮,經病理檢查,多可確診;也有利於治療。不少流產病例,確實誤診為功血。子宮肌瘤患者無明顯停經史而有月經過多及不孕史,檢查子宮大,如可觸及肌核,則診斷更為明確。

2.流血距末次月經時間:即從末次月經至開始發生陰道流血的時間,在異位妊娠常較短;而在流產、葡萄胎則較長。

3.流出血液的顏色:流產開始時為鮮紅,時間長方變為暗紅色或褐色。異位妊娠常為少量、色淡紅或褐色;葡萄胎則常為暗紅色。

4.腹部疼痛:流產、葡萄胎腹痛一般較輕,為陣發性,多在下腹部中央。異位妊娠為一側性下腹劇烈疼痛,可波及全腹,1~2日後逐漸減輕。功血時多無下腹部疼痛。子宮肌瘤可能有盆腔沉重感或痛輕。

5.瞭解停經後有無早孕現象及流產之誘因,如性生活、負重、旅遊等。

(二)雙合診:注意子宮的位置、大小、形態、硬度,子宮峽部是否特別柔軟,猶如子宮體部與子宮頸部失去連續性;兩側附件有無包塊或壓痛、抵抗;子宮頸口有無糜爛、出血,有無子宮頸息肉;并須鑒別流血是否出自子宮,如為流產,則流血必定來自子宮。

(三)輔助檢查。 

二、確定為何種流產

 各種流產所表現之臨產經過不同,其處理原則亦不同,故必須確定何種流產。

陰道流血量少,子宮口未開大,子宮大度符合停經月份者,為先兆流產。子宮口開大,羊膜囊突出,或已破裂,陰道流血量甚多,則為難免流產。出血多,排出部分組織,子宮小於停經月份,為不全流產。有先兆流產史,子宮口未開大,開始時流血量多,胚胎組織排出後,陰道流血迅速減少或停止,檢查子宮口已閉,子宮收縮良好,為完全流產。子宮體小於停經月份,妊娠試驗陰性,則為過期流產。

習慣性流產

首先瞭解流產原因,強調夫婦同時診斷,不僅查女方,應重視男性因素,有條件的醫院均已設立遺傳優生咨詢門診。習慣性流產的診治為其重要內容之一。

(一)詳細詢問既往妊娠史、既往病史、家族遺傳史,有可疑遺傳病史應繪製家譜圖。

(二)進行全身系統檢查及婦科檢查。

(三)進行必要的化驗及輔助檢查。男方:精液常規、血型、染色體等。女方:陰道細胞塗片、宮頸評分、基礎體溫、血型、染色體、B超檢查子宮發育情況有無畸形等。

(四)可根據情況進一步檢查:

1.疑子宮畸形除B超外,可行子宮輸卵管造影、子宮鏡、腹腔鏡檢查。

2.疑內分泌異常,檢查空腹血糖。可結合基礎體溫行子宮內膜病理檢查及放免查孕酮、LH、FSH、PRL、E2、T3、T4、TSH、17-OH、17-Cu等檢查,必要時可行顱腦CT,瞭解腦下垂體有無微腺瘤等。

3.疑特殊感染可查巨細胞病毒,弓形體、衣原體檢查。

4.有不良環境接觸史者,行SLE、微核、染色體畸變率檢查。

5.疑ABO血型不合者,進一步檢查抗體效價。如妊娠期進行間段檢查,抗體效價是否有改變。接受治療後效價是否下降。

三、有無流產合併症(詳後)。

【治療措施】

一、先兆流產  臨床上以保胎為治療原則,約60%先兆流產經恰當治療有效。先經B超檢查胚胎存活者,絕對臥床休息,待症狀消失後適當活動。盡量避免一切能引起子宮收縮的刺激,如陰道檢查、性生活等。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思想緊張與顧慮。讓患者從優生觀點來認識,多數早期流產係由於各種原因致胚胎不正常,流產是自然淘汰,不應婉惜。

注意足夠的營養,對胎兒無損害的鎮靜藥物如魯米那0.03~0.06g,每日3次。保持大便通暢,如有便秘,可服用緩瀉劑,通便靈(蘆會、琥珀等)1~2粒,較果導、雙醋酚酊在劑量上容易掌握,軟化大便效果好。

內分泌治療如黃體功能不足者,可用黃體酮20mg,每日1~2次,肌注,可幫助蛻膜生長及抑制子宮肌肉活動,應在B超等監護下治療。

對雌激素的應用,近年來不少學者報導所生女嬰易發生陰道腺病,甚至腺癌。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早期應用,促進孕酮合成。維生素E(生育酚)有利於孕卵發育,每日100mg,口服。有的作者認為維生素E對子宮局部有類似黃體酮的作用,并對中樞神經起作用,每次200mg,日服2次。

基礎代謝低者,可給予甲狀腺片0.03g/d,口服。

可在B超監護下瞭解胚胎情況,避免不必要的保胎。

中醫中藥:中醫認為先兆流產多係氣血虛弱,腎氣方損,胎元不固,以致氣血失調,衝任不固,影響胚胎著床發育,而致流產。

(一)氣血虛弱:妊娠初期,陰道流血,腰酸腹墜或妊娠中期,胎動不安,陰道流血,神疲乏力,舌淡,脈滑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安胎。

方藥:泰山磐石飲加減:黨參10g、白朮10g、黃耆10g、白芍10g、黃芩10g、川斷10g、橘皮6g、熟地10g、砂仁10g。

(二)腎虛:系有腰酸、腿軟或有流產史,妊娠胎動不安,甚則腰酸腹痛,胎墜下血、小便頻數,脈沉弱,舌淡紅,少苔。

治法:補腎安胎。

方藥:壽胎丸加味:菟絲子30g、桑寄生10g、續斷10g、杜仲10g、熟地10g、阿膠10g(沖服),炙甘草3g。

(三)血熱:胎動不安,下墜,漏下色鮮紅,口乾,心煩、手心發熱,小便黃赤,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安胎。

方藥:生地10g、杭芍10g、黃芩10g、川斷10g、山藥10g、旱蓮草10g。

二、難免流產  治療原則應清除宮腔內胚胎組織。早期妊娠應行吸宮術。流血多者可隨即注射垂體後葉素10U(或催產素)以促進子宮收縮,排出組織,并準備吸宮。如為中期妊娠可給垂體後葉素(或催產素)引產。方法:①垂體後葉素(或催產素)5U,每半小時1次,肌注,連續4~6次,以待其自動排出。但子宮有創傷史或感染史者要慎用或不用,以免發生子宮破裂;②高濃度垂體素引產,可給1~5%催產素(每100ml里含1~5U)靜脈點滴,可從低濃度開始,逐漸增加至有效濃度(引起強有力的子宮陣縮),并維持此濃度至胚胎組織排出。

流血多時,子宮口開大,可配合手術取出胚胎。

三、不全流產  應清除宮腔。如流血多,有休克徵,應輸液、輸血糾正休克,同時靜推或肌注催產素10U,并準備清除宮腔。等休克糾正,即鉗刮胎盤或吸出胎盤出血。

術後預防感染。同時給鐵劑、中藥,以糾正貧血。

四、完全流產  胚胎組織排出後,流血停止,腹痛消失,除囑患者休息,注意產後攝生外,無需特殊處理。但胚胎組織是否完全排出,必須正確判斷。如經檢查排出組織已見到完整胎囊、蛻膜或胎兒胎盤,結合症狀及檢查,必要時B超檢查證實,可診斷為完全流產;如不能確定,應按不全流產處理,以再作一次刮宮為妥。

五、稽留流產  處理意見不一,甚至有完全相反的意見。有人認為不必干擾,待其自然排出。但有人則認為確診後即應行手術清除。目前常用的處理原則是:妊娠3個月內如已確診為死胎,可立即清除宮腔。如孕期超過3個月,先用大量雌激素,然後再用催產素引產,如不成功,可考慮手術。在稽留流產,胚胎死亡時間愈久,由於組織機化,刮宮愈困難;且近年來臨床上及文獻報導孕16周以上之稽留性流產,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礙,造成嚴重流血,故以確診後積極處理為宜。

術前給予雌激素或已烯雌酚5mg,每日4次,共3~5天,使子宮對催產素敏感。術前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如有條件,應查纖維蛋白原,并作好輸血準備。

3個月以內者,可行吸宮或術前12小時行宮腔插管,再行鉗刮術。

月份較大者,先行B超檢查瞭解胎兒死亡時大小,有否羊水。如有羊水,可行羊膜腔穿刺,利凡諾80~100mg羊膜腔內注射引產。必要時亦可應用催產素引產,前者更為方便、安全。

六、習慣性流產  有習慣性流產史者,應經常測量基礎體溫,如月經週期稍有延長而基礎體溫不下降,有妊娠可能時,即可開始治療。避免體力勞動及精神緊張,禁止性生活,并開始口服維生素E100mg/d,并給予維生素B、C,早期做β-hCG和B超檢查,以確定診斷。找出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1.染色體異常:進行產前診斷。男方染色體異常,徵求夫婦同意可行AID。其他遺傳因素,要根據遺傳方式來考慮,對有明顯遺傳傾向、又無好的產前診斷方法者,應勸阻終止妊娠。

2.ABO血型不合:IgG抗體效價Ⅱ區以上者,給予茵陳湯(茵陳10g、制大黃3g、黃芩12g、甘草10g)早、中、晚孕期各服10付。益母丸(益母草500g、當歸250g、川芎250g、白芍300g、廣木香12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g),每次1丸,1日2~3次。并定期隨訪,除產科情況外,瞭解抗體效價有無變化。山東省立醫院228例母兒血型不合中,ABO血型不合併在血清中測到IgG抗A(B)抗體者214例,Rh血型不合者12例。再孕後在該院定期複查治療,分娩88例,17例母兒血型相合,71例血型不合,其中查臍血含IgG抗A(B)抗體者58例,內有10例新生兒受損嚴重,經治療後全部成活;12例Rh血型不合中9例再孕,5例治療後成活。山東省立醫院在治療時除用上述中藥外,對抗體效價在Ⅲ區以上者,於孕早、中、晚期行十日療法:50%葡萄糖40ml加維生素C500mg,1日1次,靜脈推注。氧氣吸入每日1次30分鐘連續10日。維生素E100mg,每日1次。中草藥具有血型物質的特性,能特異性地同相對應的抗體結合,而使抗體抑制,效價下降,起到預防ABO新生兒溶血症的發生及流產。

Rh溶血症新生兒採用換血治療,預防換血後併發症的發生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對患重症Rh溶血症患兒的孕婦,進行產前血漿換置術,能使母體內抗體量減少,抗體效價下降,緩和抗原抗體結合,能使胎兒受損程度減輕,提高新生兒成活的機會。

3.子宮異常:在非孕期證實雙角子宮、雙子宮、縱隔子宮可行子宮成形術。山東聊城張陪生報告,2例雙角子宮(1例不孕、1例習慣性流產)行子宮成形術後不久均獲活嬰。術後避免了原雙子宮對激素的不同步反映,從而消除了未孕子宮對妊娠子宮的異物刺激,也增加了孕卵的著床機會。術後避孕3個月。如能妊娠至足月臨產前應行剖腹產。 對於切盼小孩者可允許再有一次妊娠。由於手術後6個月內妊娠與6個月後妊娠的妊娠維率無大區別,行剖腹產時觀察子宮疤痕,手術後6個月內妊娠者與6個月後妊娠者亦無大區別。故無須過久避孕。

習慣性流產無其他原因而僅為子宮肌瘤所致者,可在非孕期行肌核切除術,但應和家屬及本人講明仍有流產可能。子宮粘連,可行粘連分離術。宮頸機能不全詳後。

4.黃體功能不全:應用黃體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克羅米酚等治療。

5.免疫療法:用於無確切原因的習慣性流產,妻血清中無丈夫HLA抗體者。方法採用無菌法從丈夫靜脈血中分離出淋巴細胞,濃度為3000~4000×104/ml每3~4周給妻子皮內注射1次,共免疫3~5次。有作者報導應用丈夫的淋巴細胞行免疫療法取得較好療效,311例中有200例妊娠,其中已分娩124例,繼續妊娠已超過24周者23例,共佔73.5%。山東省立醫院32例經免疫治療後28例成功,妊娠成功率87.5%。

中醫中藥:

1.氣血虛弱:治法見先兆流產。症狀好轉後,隔3~5日1劑,至4個月。有晨熱者,倍加黃芩減砂仁;胃寒者多用砂仁,少加黃芩。已有陰道流血者,并用膠艾湯,有時配杜仲、桑寄生二藥;對胎火旺者,配用黃柏、知母。

2.腎氣不固:

治法:補腎固沖。

方藥:補腎固沖丸:菟絲子75g、續斷30g、阿膠45g、鹿角霜30g、熟地45g、白朮30g、杜仲30g、枸杞子30g、砂仁10g、當歸身24g、巴戟天30g、大棗肉二十枚。共為細末煉蜜丸,每重10g。服法:每次1丸,日3次。月經來潮停服,兩個月為一療程。已受孕,可服補腎安胎飲加味:黨參12g、白朮10g、杜仲12g、川斷12g、狗脊12g、阿膠10g、艾葉炭10g、菟絲子10g、桑寄生10g、益智仁10g、補骨脂10g。

自習慣性流產月份前兩周開始服用,隔日1劑,連服過習慣流產月份。

【併發症】

一、大失血  有時難免流產或不全流產可造成嚴重大失血,甚至休克。所以應積極處理。各種措施可同時進行。靜脈或肌注催產素或垂體後葉素10U。爭取給病人輸血。在沒有血庫的條件下,可動員醫務人員或其家屬獻血。確實一時得不到血,也可暫時靜脈滴注右旋糖酐。與此同時給予刮宮,在取出胎胚組織後,出血往往停止,即使在有感染存在的情況下也應將大塊的胚胎組織取出。隨後還應積極創造條件予以輸血。

二、感染  上述各型流產皆可合併感染,發生在不全流產者較多。感染常發生於用未經嚴密消毒的器械施行流產手術;器械損傷宮頸;或宮腔原有感染病灶,手術流產或自然流產後可引起感染擴散。此外,流產後(自然或人工流產)不注意衛生、過早性交等均可引起感染。感染性的病原菌常為多種細菌,厭氧及需氧菌混合感染,近年來各家報導以厭氧菌佔大多數可達60~80%。

感染可局限於子宮腔內,亦可蔓延至子宮周圍,形成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炎、盆腔結締組織炎甚至超越生殖器官而形成腹膜炎、敗血症。

患者發冷發熱、腹痛、陰道流血,有時有惡臭分泌物,子宮及附件壓痛,子宮復舊不好,白細胞增多等炎症表現。嚴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可做血、宮頸或宮腔分泌物塗片、培養(需氧菌及厭氧菌)。B超檢查子宮腔有無組織殘留。

治療:

1.迅速控制感染,應用甲硝唑靜脈點滴、抗生素應用,種類、劑量、給藥途徑,可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來考慮。已有培養、藥敏結果者,可針對情況選用。

2.盡早清除宮腔內感染組織,刮宮可在靜脈給藥後6小時進行,將大塊組織鉗出。

3.支持療法,必要時給新鮮血液輸入。各種維生素。

4.中醫治療見盆腔器官炎症章。

三、子宮復舊不佳  可給予子宮收縮藥物,如麥角流浸膏或益母草流浸膏。懷疑有胎盤殘留者,可待炎症控制後,再予刮宮。但有大出血者,當立即施行。

四、急性腎功衰竭  流產後可因急性大量失血及嚴重感染發生休克而引起急性腎功衰竭。

五、胎盤息肉  足月妊娠與流產比較,以發生於流產者為多。可致成嚴重子宮出血,多在流產後幾周內發生。檢查時子宮稍大於正常,較軟,宮頸口稍許擴張。有時妊娠試驗還可呈陽性。應進行宮頸擴張刮宮術刮除息肉。必須送病理檢查,可見完整絨毛或退變的絨毛由血塊所包繞。

【鑑別】

(一)超聲診斷:一般在孕5~6周可見胎囊,孕6~7周可見胎芽,經陰道探頭比經腹早。當臨床尚無流產徵象時,經超聲檢查即可發現枯萎孕卵。胎囊>20mm無卵黃囊或胎囊>25mm而無胎芽者,為枯萎孕卵。圖像僅見一較大胎囊內為無回聲區。

可診斷為何種流產:

1.先兆流產:超聲檢查輕者由於少量出血,胎囊一側為無回聲區包繞,量不多但清晰;重者宮腔有較大量積血,有時可見到胎膜與宮壁剝離,胎膜後有無回聲區,根據不同孕期可見胎芽、原始胎心搏動等。

2.難免流產:超聲表現:①胎囊變形,胎囊下移,或羊水已流出;②宮內口或宮頸管已開大,胚胎產物下移堵塞於宮內口或宮頸管內,如胎膜未破則宮頸管或陰道內見囊性暗區;③胎兒多已死亡,無胎心搏動。

3.不全流產:超聲表現:①子宮略大;②宮腔內有不規則光團或小暗區。

4.完全流產:超聲圖像:①子宮正常大小或正常略大;②宮腔內見規則宮腔波,未見不規則光團。

5.稽留流產:近年來應用超聲可及時發現胚胎死亡,不需等待2個月後才診斷,因此近年來有人提出用「胎死宮內」。超聲表現:①子宮小於孕周;②未見胎心搏動或胎動;③子宮內回聲紊亂,難以分辨胎盤或胎兒結構。

(二)陰道細胞學

1.絨毛膜合體細胞在塗片中的出現傾向於發生流產。絨毛膜合體細胞為大小不等的細胞團,胞漿呈鹼性,含有不同數目的深染大核,且常被紅、白細胞所包圍,為其特點。

2.核固縮指數:妊娠期陰道塗片中核固縮指數升高表示孕激素不足,其原因,一是卵巢黃體功能不全,致子呂內膜和蛻膜發育欠佳,從而使滋養葉發生缺陷;一為滋養葉本身的缺陷。黃體素不足可自然恢復或經治療後恢復。如滋養葉呈大片異常,則無論是原發於受精卵的缺陷,或繼發於滋養葉的分離或蛻膜的缺陷,流產均將不可避免。上述兩種情況的預後不同,但核固縮指數均升高,故核固縮指數不能鑒別兩種不同的情況。只有連續觀察核固縮的變化才有意義。

(三)宮頸粘液結晶:雌激素能產生宮頸粘液結晶,而孕激素對結晶則有抑制作用。因此,在孕期檢查宮頸粘液結晶,可測知流產的預後。

(四)基礎體溫:早期妊娠應保持高溫曲線,持續16周左右,逐漸正常。有流產先兆時如基礎體溫與正常妊娠相同,預後良好,若較正常妊娠降低者,預後不良。

(五)激素測定:由於內分泌異常所致流產,可根據不同情況測定激素,如疑黃體功能不全,可測定孕二醇觀察動態變化,選擇適當方法治療。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