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膽囊癌
別名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er
【概述】

在膽囊惡性腫瘤中膽囊癌(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er)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類癌、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巨細胞腺癌等。因後者均屬少見,故本章主要討論原發性膽囊癌。女性較男性多2~4倍。多見於50~70歲。

【病因學】

膽囊癌患者伴膽石病者占60~90%,膽石病患者中患膽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認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病與膽囊癌的發生密切有關。膽汁鬱積、膽固醇代謝失常、炎症性腸病、遺傳因素、性激素、X線照射、膽汁內的致癌因子、良性腫瘤惡變等也都被假設為膽囊癌的發病因素,但均無可靠的證據。目前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

【病理改變】

膽囊癌患者伴膽石病者占60~90%,膽石病患者中患膽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認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病與膽囊癌的發生密切有關。膽汁鬱積、膽固醇代謝失常、炎症性腸病、遺傳因素、性激素、X線照射、膽汁內的致癌因子、良性腫瘤惡變等也都被假設為膽囊癌的發病因素,但均無可靠的證據。目前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膽囊癌起病隱襲,早期大多無症狀。主要臨床表現為中上腹或右上腹疼痛,間歇性或持續性、鈍痛或絞痛,進行性加重。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胸等處,有時很難與膽石病相區別。消瘦、黃疸也較常見并可有食慾不振、軟弱、噁心和嘔吐等。有時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膽囊炎。右上腹捫及塊物者約佔半數。晚期可出現肝大、發熱和腹水。

併發症有膽囊感染、積膿、穿孔,以及肝膿腫、膈下膿腫、胰腺炎、門靜脈血栓形成、腸梗阻、胃腸道與腹腔內出血等,也可與附近胃腸道形成瘻管。

【診斷】

由於早期膽囊癌臨床表現無特徵性,且常與膽石症并存,半數以上被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症。以往術前診斷率僅8.6%,自應用B超、CT後術前診斷率提高到19~38%甚至75~88%,值得注意的是症狀明顯時多已屬晚期。

B超為非侵入性檢查方法,是目前唯一能早期發現膽囊癌的檢測方法。其基本特徵為膽囊壁不規則增厚和腔內位置固定的不伴聲影的回聲團塊,應作為首選,經皮肝穿膽道造影(PTC)及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可能表現為膽囊底部不規則充盈缺損;或膽囊不顯影;或膽總管或右肝管因外來壓迫而狹窄或移位等。CT診斷率約60%。進行ERCP及PTC時,可同時收集膽汁作細胞學檢查。在X線或B超導引下經皮肝穿作直接膽囊造影,成功率分別為85%和95%以上;此外尚可穿刺膽囊壁取活組織作細胞學檢查,診斷正確率為85%左右。腹腔鏡檢查可發現腫瘤結節,并可活檢作出細胞學或組織學診斷。腹腔動脈造影的診斷正確率約70~80%,並有可能發現早期癌。其表現為膽囊動脈增寬,粗細不勻或中斷現象。

本病應與膽石病、肝癌、胰腺癌、膽管與壺腹癌相鑒別。

【治療措施】

首選手術切除膽囊及局部淋巴結。如已侵犯一葉肝臟,則需同時作部分肝葉切除。如累及兩葉肝臟及有遠處轉移,則僅能作姑息性手術。如廣泛侵犯膽管引起梗阻者則作膽道引流以減輕黃疸。癌瘤切除後以及無法切除者可進行放射治療和(或)化療,以延長生命。

【預後】

本病早期診斷不易,故預後差。術後5年存活率為0~7%,偶有超過10%的報告。80%患者於診斷後1年內死亡。

expand_less